P2P窮途末路融資性信保變“燙手山芋”
多家老牌網貸平台近日宣布良性退出P2P業務。此外,銀保監會日前透露,全國實際運營P2P網貸的機構數量已從高峰時期約5000家下降至3家。伴隨P2P市場劇變,與網貸、互聯網金融關聯密切的融資性信保業務正在經歷陣痛,從事相關業務的保險公司也紛紛謀求從被動風控向主動風控轉變。
網貸平台的變局
“從今日起,你我貸正式告別P2P。”11月10月,老牌網貸平台你我貸發佈公告表示,“在監管指導下,截至2020年11月10日,你我貸的P2P在貸餘額已經全部清零。所有出借用戶的本金和預期收益均已得到兌付,借款用戶還款功能將繼續保有,不受影響。”
這一官宣,意味著該公司P2P業務實現良性退出,其母公司嘉銀金科徹底轉型為一家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一站式”互聯網信貸解決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
10月,知名借貸平台拍拍貸發佈公告稱,截至2020年9月,拍拍貸在監管指導下,基於保護出借人和借款人雙方利益的原則,已經完成存量業務的清零和退出。
“目前拍拍貸已經成功向助貸平台轉型,致力於為有借款需求的借款人匹配適合的持牌金融機構資金。”公告顯示。
自互聯網金融整治工作開展以來,不少平台積極響應和配合監管“三降”要求,謀求轉型。也有一些“問題平台”或是黯然凋零,或是被立案調查。
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日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全國實際運營P2P網貸的機構數量已經由高峰時期約5000家壓降到3家;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連續28個月下降。
融資性信保起風波
P2P業務的風險暴露和平台出清,也讓與網貸業務息息相關的信保業務經歷了不小的風波。
據記者了解,很多網貸平台均與保險公司簽訂協議,在網貸業務的信用保證保險上開展合作。此類合作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在於,為保障出借人資金安全,將債務人的保證責任轉移給保險公司,當債務人不能履行其義務時,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分析人士指出,P2P機構牽手保險公司,引入履約險,對投資人賬戶、資產等安全做出保障。但隨著網貸行業暴露的風險飆升、平台出現違約潮,信保業務風險快速聚集,風險事件開始湧現,部分保險公司“踩雷”,一些財險公司相關業務開始轉盈為虧,給公司業績造成重大拖累。
保險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前三季度,財險公司經營陷入行業性虧損,主要是受信保業務拖累。
此外,由於一些保險公司風控不到位,開展的信保業務實際上為“通道”業務,更多是滿足銀行等放貸機構的合規要求,不承擔實質信用風險,有的因此在保險公司和網貸平台矛盾集聚,甚至對簿公堂。很多“xx普惠”“xx消費金融”“xx貸”字樣的平台,被消費者頻頻投訴維權。
如在互聯網投訴平台“黑貓投訴”上,就有網友投訴個別互聯網無抵押現金貸平台私自“扣風險保險保證金”。在互聯網投訴平台“聚投訴”上,某消費者日前投訴,發現其在某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借款存在扣除保險費、擔保費等費用,而其本人並不知道平台和相關保險公司給其投了保,自己沒收到保單,也沒收到短信、電話提醒投保成功,表示是在“非本人簽字情況下出現多份保險”,要求維權。
保險公司提升風控
業內人士認為,信保業務前三季度承保大幅虧損主要是由於保險公司承保時沒有穿透底層,對周期因素過於樂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企業和居民的財務狀況發生變化,償債能力減弱,融資性信保業務的壓力隨之而來。
市場上很多出問題的融資性信保業務中,往往存在信息真實性、完整性不足,風控能力、模型手段跟不上的現象。部分保險公司獨立風控能力不強,對借款人的風險審核管控主要依賴合作助貸機構,以協議方式將核心風控環節委託助貸機構,並要求其提供相關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諾。
有分析稱,這一合作模式容易引發諸多風險。如助貸機構為擴大規模,粉飾投保人信息,導致保險公司承保質量下降、賠付率升高;助貸機構銷售不規範,財險公司難撇關係,造成聲譽風險和投訴舉報風險;保險公司難以掌握借款人真實信息,承保業務存在虛假、詐騙等風險。
保險公司的主動風控至關重要。銀保監會多次出台文件,對融資性信保業務作出規範和指引。如5月發布的《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全面收緊對保險公司資本和運營的要求,配套的統計製度也將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9月發布的融資性信保業務保前、保後管理操作兩大“指引”,明確強化銷售環節透明性,強化風險審核獨立性,強化合作方管理,建立保後監控指標和標準等要求。分析人士預計,短期內經營融資性信保業務的主體會減少,相關業務會繼續經歷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