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摸魚” 並非百害無一利
源自成語“渾水摸魚”,“摸魚”一詞泛指職場人在工作中開小差,沒有全心撲在工作上的偷懶行為。對於老闆來說,不務正業的員工是企業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對於員工而言,這個帶有自我調侃色彩的詞語則是一種心領神會的默契。
“摸魚”行為在職場上由來已久,憑工作時的偷懶時間做成一番事業的人也不是沒有。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在國家電力系統工作時,國企改革還未開始,人浮於事的工作環境讓他在工作時無所事事,劉慈欣便在上班時間用辦公室的電腦寫小說,日後聲名大噪的《三體》、 《流浪地球》等13本小說集都誕生於這個時期。
但是,時代變了。
當代職場人在工作時摸魚並不全是因為工作輕鬆且閒暇時間多,有時甚至是相反。同時,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劉慈欣一樣有自己明確追求的副業。
信息化時代,摸魚群體中的主力軍成為在社交軟件、購物網站和其他界面間跳轉,在網絡中無目的閒逛的喘息者,統稱“網絡閒逛族”(cyberloafing)。
根據技術提供商Gurucul的最新研究,超過四分之一的英國員工每年花3個月的時間在網上瀏覽與工作無關的內容,其中,社交媒體很受“網絡閒逛族”的歡迎。
美國在線教育平台Udemy的報告顯示,60%的員工認為自己一天中至少要點開一次社交軟件,86%的職場人士認為Facebook對工作造成了最大的干擾。
事實上,不少職場人對此感到內疚,因為他們的郵件消息正響個不停,案頭的待處理文件堆得很高,但他們對“摸魚”欲罷不能。
網絡閒逛與壓力
儘管網絡閒逛是一種普遍行為,但正如老闆們擔心的,無所事事的員工是團隊工作效率低下的隱患。哪怕是那些上班時偷懶的員工,也是這麼認為的。
然而,斯蒂芬妮(Stephanie A.Andel)和斯泰西(Stacey R.Kessler)的研究發現了網上閒逛存在的必要性和好處。
他們認為,網絡閒逛作為員工在忙碌工作日中的休息片段,有助於員工從工作壓力中恢復過來。
為了驗證這一說法,他們對258名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在線工作調查,這些大學生每周至少工作20小時。
調查涉及調查者從事非工作活動(購物網站、社交媒體等)的時間,工作滿意度,辭職意願以及工作中是否受到了不好的對待,並要求他們對程度進行排名。
不出所料,那些在工作場所受到虐待的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較低,而且更可能想要辭職。
但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上網閒逛提高了受虐員工的工作滿意度,並降低了他們離職的可能性——“網上閒逛在工作場所的作用比之前想像的要復雜得多。我們認為,網上閒逛為員工提供了一種應對工作壓力的方式,比如應對職場暴力。”
小“逛”可取,大則傷身
從根本上說,將網絡閒逛看作對壓力的應對方式,是將其看作短暫休息的一種形式。
在這種視角下,網絡閒逛符合“微休息(microbreaks)”理論:哪怕只是短暫脫離工作,也能幫助員工補充下次努力工作的心理和身體成本,進而對他們的工作方式和感覺產生積極影響。
網絡閒逛正是如此。它將職場人的注意力轉移到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感、注意力和滿足感。
不過,“微休息”的關鍵字在於“微”,如果在工作場所中過度上網就可能有害了。
根據研究,員工每天會花大約兩個小時在與工作無關的事情上——這導致了每年850億美元(約5945.75億元人民幣)的生產力損失。
辯證看待社交媒體限制
不難想像,老闆們對工作效率越看重,就越反感“摸魚”員工和“網絡閒逛族”。
所以,限制社交媒體的使用,或者對非監控區域的網絡信號進行控制,是老闆們應對網絡閒逛族的一般對策。
他們在清除“網絡閒逛族”時不遺餘力,但也應注意手段恰當。因為已有研究表明這些手段可能會適得其反。
一方面,許多員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體,一刀切地禁止微信和微博的使用是不現實的。
另一方面,員工們很可能會利用網絡漏洞,或者使用個人手機上網。
此外,封鎖社交媒體和某些網站會讓人們感到壓抑,對老闆的信任度下降,進而影響工作團隊的士氣、員工的參與度和工作滿意度。
所以,老闆們對待“摸魚”現象和“網絡閒逛族”的時候,應該更加靈活。
比如,讓員工們開小差的社交媒體也可以成為員工間交流的有用工具。對員工們加以引導的上司的領導效果可能會更好。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管理學助理教授洛倫佐(Lorenzo Bizzi)的研究也證實了社交媒體在工作場合的可取之處,認為在社交媒體上與同事互動的員工“往往更有動力,並能想出創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