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2 Pro 體驗:跨向「Pro」的入場券
“薄”和“平”是今年四款新iPhone 最大的外觀亮點。初上手iPhone 12 Pro,一種由歷代iPhone 雜糅而來的手感構成了複雜第一感受。
一方面,扁平的機身讓iPhone 12 Pro 握在手上有一種iPhone 5 的感覺,但更為簡約的細節設計和更大的尺寸卻讓這種錯覺很快消散;另一方面,和用了一年的iPhone 11 Pro 相比,iPhone 12 Pro 的機身高度更高一些,配合上稍窄的邊框,使其屏幕增大到了6.1 英寸。
屏幕尺寸從5.8 英寸到6.1 英寸的轉變基本符合去年我們評測iPhone 11 時提出的觀點,即在如今的信息和娛樂時代,6.1 英寸更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
而且今年iPhone 12 Pro 的屏幕雖然更大,但和同為6.1 英寸的iPhone 11 相比,前者的整機尺寸更小,搭配上更薄的機身,算是在大屏和手感之間找到了平衡。所以如果你能夠單手Hold 住5.8 英寸機型的話,6.1 英寸的iPhone 12 Pro 應該也沒有什麼壓力。
至於直角和圓潤中框孰是孰非的爭論,應該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在我看來,直角邊框的“實用性”應該是更強的,因為屏幕能夠完全被中框所包裹,而金屬中框在手機意外跌落時能夠給屏幕提供更好地保護,減少碎屏情況的發生。
但圓潤中框的優勢在於手感,摸了幾天iPhone 12 Pro 後再用回iPhone 11 Pro 時,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All in“計算攝影”
今年iPhone 12 系列的廣角鏡頭全系升級到了f/1.6 光圈,相比去年的f/1.8 稍微大了一些,這使得廣角鏡頭的進光量增加了27%。
從實際體驗來看,受限於手機鏡頭元件的尺寸,稍稍變大的光圈對畫面的提升十分有限,在相同條件下iPhone 12 Pro 的廣角鏡頭成像表現幾乎和去年的iPhone 11 Pro 一樣。
但超廣角鏡頭的提升卻十分巨大。
等效焦距13mm 的超廣角鏡頭是去年iPhone 11 系列的亮點功能,雖然這枚鏡頭能夠帶來更加寬廣的視角,但畫質卻有些不盡人意,特別是在光線條件不佳的場景下更加明顯。
今年的iPhone 12 全系列依舊搭載了這枚超廣角鏡頭,雖然參數上依舊和上一代一樣,但得益於“夜間模式”和“深度融合”的加持,這枚超廣角鏡頭的成像素質已經有了十足的提升。
在夜間場景下,可以從上面的對比樣張看出,無論是建築物細節的保留,還是畫面噪點的控制和明亮度還原,開啟夜間模式後超廣角鏡頭的表現都更加優秀。這是因為相比此前不支持夜間模式時的單幀記錄,開啟夜間模式後,超廣角鏡頭會同時拍攝多幀素材進行合成,“計算”出一張細節更多、噪點更少、白平衡更準確的照片。
▲ 局部放大
可惜的是,硬件參數上的差異使得iPhone 12 Pro 的超廣角鏡頭和廣角鏡頭依舊存在差距,夜間模式的加入雖然對成像素質有所彌補,但效果沒有廣角鏡頭上的那麼明顯,在同樣開啟夜間模式的廣角鏡頭面前還是顯得有些單薄。
▲ 局部放大
除了夜間模式,得益於A14 仿生芯片的神經網絡引擎和新的圖像信號處理單元,iPhone 12 Pro 的人像模式得到了極大的進步。
以往在拍攝一些邊緣較為不明顯的物體時,摳圖失敗的穿幫情況偶有出現,但今年的iPhone 12 系列在人像模式摳圖方面變得更加精準了,主體和背景的區分更加細緻。
▲ 局部放大
iPhone 12 Pro 的拍照功能還有兩個比較有意思的特性,一個是結合LiDAR 激光雷達傳感器,實現更快的暗光對焦速度和夜間人像模式。
在光線十分微弱的場景下,使用iPhone 12 Pro 拍攝時,LiDAR 激光雷達傳感器就會被激活,通過掃描場景的深度信息來輔助其他攝像頭實現更快的對焦速度。
為了對比LiDAR 傳感器到底對暗光對焦速度有多大提升,我刻意錄製兩個取景器的對焦畫面,一個是有LiDAR 傳感器參與的,一個是LiDAR 傳感器被人為遮擋的。
從這兩張GIF 圖可以看出,有LiDAR 激光傳感器參與的暗光對焦速度明顯快許多。
▲ LiDAR 參與下的暗光自動對焦
▲ 無LiDAR 參與的暗光自動對焦
此外,iPhone 12系列的相機設置界面還多了一個“場景檢測”。蘋果沒有在官網上直接講到這個功能,但提到了A14仿生芯片的神經網絡引擎具有更先進的場景識別能力,能夠區分出畫面中的不同元素,例如下面這張對比樣張中,右側這張開啟了“場景檢測”的圖片裡,綠葉的顏色稍微更自然一些。
總的來說,iPhone 12 系列是蘋果將“計算攝影”發揮到極限的一片全新的試驗田,而我認為這也是手機攝影應該走的正確道路,畢竟想要在寸土寸金的手機上通過硬件升級來提升拍攝性能的代價往往是機身變厚變重,而算法帶來的改進就不會有這些煩惱。
穩紮穩打的性能提升,還有“陰天轉晴”的信號
軟件和硬件的協同一直都是iPhone 的殺手鐧,而每一年的A 系列芯片則是這一切奠基。
A14 是蘋果也是全球首顆5nm 製程芯片,新的製程工藝使其晶體管數量達到118 億個,比去年採用7nm 製程的A13 多出40%。
在之前的快速評測中,我們通過實測發現,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A14 的CPU 性能表現都要比前年的A12 仿生更強,但如果對比的是去年的A13,整體提升的效果就不是十分明顯,約為20%。
這也基本符合A 系列芯片的演進路線,放眼近五代產品,從2016 年的A10 開始,一直到今年的A14,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隔代升級所帶來的提升都比較平穩,那種“牙膏一管子擠爆”的情況比較罕見。
再加上新機上線後要經過開發者優化後,性能才能在遊戲/應用上得到充分釋放。所以對於隔代升級的用戶而言,你可能很難明顯感知到在iPhone 12 或iPhone 11 上“吃雞”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這幾天體驗iPhone 12 Pro 的遊戲表現時,我的注意力更多是被稍大的屏幕和更薄的機身所吸引,雖然平坦的中框談不上硌手,但長時間握持後確實比圓弧中框更加容易讓人注意到。
除了性能和外觀變化對於遊戲體驗帶來的變和不變以外,5G 其實也是今年iPhone 的主打賣點,但藉用了同事的5G 卡體驗了幾天之後,我選擇關閉iPhone 12 Pro 的5G 功能,繼續留用4G。
主要原因是5G的功耗相較4G有較大的增加,並且增加了額外的散熱負擔。從實測來看,滿電的iPhone 12 Pro在開啟5G功能的情況下連續打上三十分鐘的《王者榮耀》,電量掉到了82%,而在4G信號下,連續三十分鐘的遊戲進程只耗掉了9%的電量。
▎開啟5G:
遊戲十分鐘,電量剩餘96%
遊戲二十分鐘,電量剩餘90%
遊戲三十分鐘,電量剩餘82%
▎開啟4G:
遊戲十分鐘,電量剩餘100%
遊戲二十分鐘,電量剩餘96%
遊戲三十分鐘,電量剩餘91%
並且開啟5G 後,iPhone 12 Pro 在三十分鐘的遊戲連續運行後發熱程度明顯高於使用4G 網絡。雖然5G 能夠帶來更低的網絡時延和更快的網絡速度,但在缺少應用場景的大環境下,用4G 打遊戲和用5G 打遊戲除了會讓你的手機更耗電和發熱量更大以外,明顯的提升其實少之又少。
其次,5G 資費貴、信號覆蓋不佳也是我選擇留用4G 的重要原因,具體分析可以查看之前發布的《5G 套餐開通指南》文章。
從iPhone X開始,在全面屏的機身新設計和英特爾基帶的共同作用下,信號問題成為iPhone最撲朔迷離的謎題,那種即使信號欄滿格卻半天刷不出朋友圈/微博,只能手動打開飛行模式重新刷新信號的情況估計許多人都碰到過。
但用上了高通基帶的iPhone 12 Pro 的信號表現確實比iPhone 11 Pro 要好上不少。在過去一年使用iPhone 11 Pro 的時間裡,進電梯瞬間掉信號/網絡轉圈的情況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公司樓下的公交車站等車時,大概率會出現手機信號滿格但網絡卻刷不出內容的情況。
而相同的聯通卡插在iPhone 12 Pro 上時,這些信號掉鍊子的情況就明顯減少,進電梯或者在地鐵裡不會再經常“與世隔絕”,通過切換飛行模式來重新搜索信號的頻率也大大降低了。
所以iPhone 12 Pro 適合誰?
對於大部分人,售價便宜2000 元左右,而且同樣提供了均衡配置的iPhone 12 顯然更加百搭,而iPhone 12 Pro 在少了屏幕的優勢之後就顯得有些“不經打”。
但蘋果之所以這樣排兵布陣也一定經過了深思熟慮。
在我看來,iPhone 12 Pro 之所以能稱得上“Pro”主要還是三攝系統和工藝設計,這兩個差異點是最終影響你選擇Pro 還是非Pro 的最重要因素:獨占的長焦鏡頭和LiDAR 傳感器能夠極大地拓寬你的拍攝場景,特別是在遠景拍攝和暗光拍攝下有著更強的表現;磨砂玻璃配合不銹鋼金屬中框則代表了蘋果最高端的工藝材質,質感要比玻璃後蓋和鋁金屬中框的iPhone 12 好上不少。
唯一的問題是,你願意為此多花2000 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