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iPhone 12?
要說有哪款手機憑一己之力就能帶動整個行業,那iPhone絕對排的上號。從材料設計到生產製造,從分發零售到維修售後,蘋果每發布一次新手機,相關行業幾乎都能“分一杯羹”。
比如大家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手機維修店,無論店面大還是小,資質是否齊全,換屏也好換電池也罷,幾乎每家店都有做iPhone相關的生意。這火爆的生意一方面有賴於iPhone“一夫當關”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也和蘋果自己的售後政策有關。自蘋果推行“以換代修”政策以來,iPhone壞了就只有兩條路:要么去Apple Store花半台手機的價格“修”,要么找小區附近的“專業維修”處理。
但對於今年的iPhone 12來說,事情就變得有些棘手了:根據拆解網站ifixit的報導,iPhone 12系列在更換攝像頭後,需經過專門的軟件認證才能讓相機正常工作。
我買的iPhone,憑什麼只有蘋果可以修?
在拆卸最新的iPhone 12系列後,ifixit互換了兩台iPhone 12的攝像頭。裝回去後手機雖然可以正常點亮,但無法切換到超廣角相機,在多次切換模式與鏡頭後手機就出現了“黑鏡頭”的現象。在隨後的排查中,ifixit認為這是iPhone 12在軟件層面對更換的“外來鏡頭”進行了硬件限制。Ifixit還表示,“根據蘋果內部的維修和培訓指南,在維修相機和屏幕時,需要運行蘋果專用的雲端軟件,才能完整修復相機和屏幕”。
其實在iPhone 12之前,蘋果就有在手機軟件裡設限的“前科”。對iPhone維修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一個叫“寫碼”的操作:手機裡每一個部件都有對應的“序列號”,手機在使用時會對這些硬件的序列號進行檢測,如果硬件序列號與主板所記載的序列號不同,手機“輕則功能異常、重則白屏死機”。比如過去在非授權網點維修手機後,手機的原彩、面容ID、指紋就很可能無法正常工作,需要單獨進行“寫碼”的操作,將更換的硬件序列碼寫成原來的硬件碼。
除了相機模塊,ifixit還試過交換兩台iPhone 12的屏幕。儘管兩塊屏幕都是百分百的原裝正品,但更換後iPhone依然會提示“屏幕可能不是正品”,從另一方面證實了“軟件認證”的存在。
“硬件碼”有什麼用?
在我看來,蘋果這麼做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軟件認證可以保證手機的安全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iPhone的指紋或面容數據不會上傳到雲端,所有指紋或面容識別都是完全離線的本地操作。這樣雖然可以保證個人資料安全,但卻帶來了另一種隱患:就像《碟中諜》裡的操作一樣,如果不法分子拆機並換上存有他們指紋的芯片,那不就可以刷開你的手機和微信支付寶了?
為了遏制這種偷天換日的情況,記錄手機關鍵部件的硬件碼就很有必要了。比如Mac電腦中的T2安全芯片,就記錄了電腦裡的各個部件的特徵信息,並在開機前對所有硬件進行“識別”,從而杜絕硬件“換鎖”的現象。iPhone手機也是同樣的道理,手機里關鍵的硬件碼會存儲在手機當中,從而避免偷梁換柱的現象。
但問題就來了,如果蘋果真的是為了保證信息安全,那大可以只記錄跟安全相關的硬件碼,電池、屏幕、後置鏡頭等硬件和信息安全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麼也要進行校驗呢?之所以記錄這些周邊硬件的硬件碼,會不會是為了將第三方維修店“趕盡殺絕”?
“專業維修”從此不再專業
就像剛才我說的那樣,iPhone過去一直都以“安全”為名記錄硬件碼,同時也會對用硬件碼來判斷手機是否更換過硬件。除了剛才說的屏幕、面容,第三方電池也同樣是硬件碼的重災區。有換過第三方電池的朋友應該知道,一般來說第三方電池是無法在設備裡查看電池健康的;iPhone 7和iPhone 8在更換線性振動馬達後也有一定機率會出現震動失靈的現象。
在消息剛剛曝光時,就有人認為這是蘋果以“硬件安全”為名,遏制非授權維修的新手法;只不過原彩顯示、電池健康這些功能不影響手機正常使用,所以大多數用戶依然會選擇價格更為實惠的非授權維修。
但在iPhone 12這個案例上,即使維修備件來自原裝正品iPhone,僅僅是簡單的硬件互換就會引起相機失效、屏幕報錯,那事情就有些說不過去了。過去為了和非授權維修作區分,蘋果一直標榜“使用的是正品Apple部件”,但iPhone 12屏幕與相機互換的例子已經證明,即使未授權維修用的是原裝正品部件,修好的手機依然無法正常使用。
從本質上講,這可以認為是蘋果為了維護自己和合作方利益,在手機里為用戶和非授權維修“下絆子”;長遠來看,這將對手機維修行業帶來巨大的打擊——誰又能保證蘋果不會對其他部件進行限制呢?恰逢蘋果打算推廣MagSafe生態,萬一將來連換個後蓋都要找AppleStore,買個手機殼都要看準原廠否則就彈窗呢?
總結
雖然我每一款蘋果產品都第一時間買了AppleCare+,但在我看來蘋果這種近乎“不講道理”的做事方式實在讓人無法理解。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蘋果完全可以再為手機的每一個部件都加上硬件鎖,甚至可以像打印機墨盒那樣“規定”硬件使用壽命,比如屏幕點亮多少小時後就會強制黑屏,電池在釋放多少功率後容量就會自動“歸零”,我相信這樣絕對可以刺激到AppleCare+的銷量。
但問題在於,當“手機維修”的門檻提高到一定程度後,消費者自然會選擇“用機成本”更低的品牌。手機損壞不可避免,既然有官方授權維修,那自然也有不拿授權“憑手藝吃飯”的修機師傅。通過“以換代修”的方式,蘋果提高了iPhone維修的“零整比”,雖然可以增加售後服務的收入,但也會將消費者推向其他品牌。而未來iPhone的“周邊產業”還能不能像現在這樣百花齊放,就看蘋果未來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