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光無限到瞬間黯淡,螞蟻能走出監管之夜嗎?
螞蟻集團上市之際,繞金融監管與創新的議論卻愈演愈烈。昨晚的一系列變故,對上市前夕的螞蟻來說,刀刀致命。11月3日晚間,上交所發佈公告稱,因螞蟻集團高管被約談以及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發生變化等重大事項,決定暫緩螞蟻的上市計劃。50分鐘後,港交所也跟進發文稱,暫緩螞蟻集團H股上市,並表示將盡快公佈有關螞蟻集團暫緩H股上市及退回申請股款的進一步詳情。
一路狂奔的螞蟻集團,緊急按下暫停鍵。此時,距離螞蟻集團正式敲鐘只剩36個小時。
網上流傳的一張圖片顯示,螞蟻集團上市敲鑼現場已經準備完畢,但原本應該熱鬧彩排的現場,此時略顯冷清。
從一路“開掛”狂奔上市,到上市前夕被緊急叫停,這只即將在中國A+H兩地上市、完成全球最大的IPO的巨型螞蟻如今可能真的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坐立不安,忙得團團轉。那麼,接下來,市場會如何評估螞蟻集團的價值?拐點之下,金融科技行業又該何去何從?
狂奔上市的螞蟻突遭監管重拳
“我們會和螞蟻集團一起,積極的配合和擁抱監管,我們相信螞蟻的同學,有這個信心,也有這個能力把工作落實好。社會希望我們更好,我們也必須用一如既往的努力實現和超越社會的期望,這是我們的責任。”
3日晚23點左右,阿里巴巴集團對螞蟻集團暫緩上市作出回應,稱會和螞蟻集團一起,積極的配合和擁抱監管。螞蟻集團也發布《致投資者》的信,稱由於上市暫緩,“深表歉意”,將“妥善處理好後續工作”。
在此之前,央行網站公佈的一份《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引發業界關注,該文件明確界定了什麼是網絡小貸,以及網絡小貸可以做什麼等問題。
比如明確小額貸款公司監管主體為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小貸公司未經銀保監會批准,不得跨省開展網絡小貸業務;跨省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註冊資本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在單筆聯合貸款中,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出資比例不得低於30%;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經營許可證自頒發之日起,有效期為3年等條款,均使螞蟻集團的核心業務受到很大影響。
而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集團正是通過兩家小額貸款公司,重慶市螞蟻小微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和重慶市螞蟻商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來經營“花唄”和“借唄”的業務。上述《辦法》在業務准入、業務範圍和基本規則、經營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對小額貸款公司監管作出規定。
更令螞蟻集團雪上加霜的是,四大監管部門對包括馬雲在內的螞蟻高層進行了約談,彼時,網絡上傳言四起,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解讀是因為馬雲此前在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了爭議言論。
如果回顧螞蟻的上市時間表,可以發現,這家公司是一路開“掛”狂奔上市的。
7月20日,螞蟻集團“官宣”啟動上市計劃,表示將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時上市;一個月後,螞蟻集團同時向上交所和港交所遞交招股書,8月25日,上交所受理螞蟻集團科創版上市申請;9月18日,螞蟻集團成功過會,從正式遞交招股書到過會,螞蟻集團用時25天,僅次於中芯國際(19天)。
10月21日,證監會同意螞蟻集團在科創版IPO註冊,10月29日,螞蟻集團便已開啟線上線下同步申購,並確定將在11月5日正式上市交易。
從宣布上市計劃,到提交IPO申請,再到一周前的申購潮,螞蟻集團僅僅用時100天,這種上市速度,引發行業內外陣陣驚嘆。
同時,得益於低利率的環境,此次螞蟻集團上市,資本市場給了2.1萬億的超高估值。
不過,就差臨門一腳,螞蟻卻突然遭遇監管重拳,背後原因幾何?
螞蟻的金融與科技定位之爭有了答案?
回溯螞蟻的歷史,脫胎於阿里巴巴集團,起步於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2011年開始獨立運營。
支付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淘寶在交易中的信任問題。在2004至2013年間,支付寶逐漸從服務電商交易的支付工具,發展為服務各行業的支付平台。其中在2010年,螞蟻金服拿到小貸公司牌照後,就從支付進入到了真正的金融。2013年3月,支付寶的母公司宣布將以其為主體籌建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小微金服)。
過去幾年,螞蟻集團取得了涵蓋銀行、保險、信貸、財產管理、徵信等各個領域的金融牌照,資產管理規模巨大。
不過,螞蟻集團所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在監管層面一直以來是處於相對模糊的狀態。儘管螞蟻集團在上市之前一再強調金融科技的屬性,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從而規避金融層面的一些監管。
但從業務和收入構成來看,螞蟻核心依然是一家科技驅動的金融服務提供商。根據其招股書,螞蟻集團營收主要來自三大門類: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對應主要產品為支付寶;數字金融科技服務,對應主要產品有花唄、借唄,餘額寶、餘利寶等,面向小微經營者的網商銀行;創新業務及其他。2019年三塊佔比分別為43.03%、56.2%、0.77%。2020年上半年,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收入佔比降至35.86%,其餘兩塊佔比為63.39%、0.75%。
幾年來,螞蟻最核心的數字支付和商家服務板塊收入佔比持續下滑,而花唄、借唄借貸業務營收佔比持續上升,成為螞蟻最賺錢的核心業務。
螞蟻雖然將花唄、借唄等定義為數字金融科技服務,但從業務本身來看,還是金融服務。
經濟學家宋清輝告訴新浪科技,無論螞蟻集團體量多大,其公司本質還是一家“金融”公司,而且是一家擁有海量人員、各類信息的金融公司,幾乎能涉及所有的金融交易,無論是買是賣、是藉是還、是存是貸、是保是賠、是盈是虧,螞蟻集團都能做。雖然其中有不少網絡科技,不乏一些超高級的技術,但依然改變不了其金融的本質。
“在P2P剛興起的時候,業內曾掀起一股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到底是’互聯網’還是’金融’的論戰,我一直認為,互聯網只是介質,金融才是本體,互聯網起到的是服務和加速作用,比如現在發達的物流網絡,能起到送貨這一決定性因素的是交通渠道和運輸工具,互聯網能起到的作用是優化合理配置資源。”宋清輝表示。
金融科技背後存特殊風險,監管收緊是利好還是打擊?
螞蟻早期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模式,從傳統銀行金融服務觸達不到的地方和資源進行突破。一定程度上,螞蟻在過去完成了重要的階段性使命,比如培育了消費者使用習慣,覆蓋了商戶資源,培養了消費場景等。螞蟻集團也因此掌握了巨大的流量池:年活躍用戶10億+,月活躍商家8000萬+,合作金融機構2000家+……
過去我們把錢存在銀行里,今天已經有很多人把錢放在餘額寶或者零錢通裡;過去我們從銀行借貸,如今,花唄、借唄等互聯網產品滿足了部分借貸和預支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現在很多有金融牌照的金融科技巨頭已經具備銀行的屬性,為消費者提供金融服務。
但同時,金融科技也存在特殊風險。
資深學者張非魚在此前的評論中提到了四點問題和風險。總結來看:
一是誘導過度負債借貸、超前消費;
二是金融科技領域由於網絡效應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造成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
三是廣泛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網絡信息技術,經營模式和算法的趨同,增強了金融風險傳染性,更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社會群體事件。
四是金融科技公司過度採集客戶數據,可能侵犯客戶隱私。
從螞蟻集團的數字金融科技平台的收入構成來看,微貸科技平台佔比最高,2020年上半年為螞蟻集團創造285.86億元營收,佔比39.41%。而螞蟻集團通過微貸科技平台促成的消費信貸,大部分其實是面向消費貸款,只有非常小的部分面向小商家:2020年上半年,微貸科技平台促成的消費信貸餘額為17320 億元、小微經營者信貸餘額為4217 億元,二者總計超2.1萬億元。
面向個人的消費貸款裡面就存在很大的過度負債借貸、超前消費等風險,其中包括了向大學生提供借貸等問題。
在社科院特約研究員王碩看來,一方面,以螞蟻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在應用新技術在提升入支付、小額信貸、理財等金融服務的效率,降低成本,促進數字金融普惠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另外一方面,螞蟻集團本身助貸業務佔很大的收入,同時其控製或關聯的小貸、第三方支付等本身就是金融牌照的一部分。“表面上是科技收入,但背後實質是’金融*科技’業務的收入,所以單純談技術本身,而不提業務本身,甚至過於擴大監管政策不足是有失偏頗的。”
從市場高度認可的金融科技企業到金融企業,短短幾天,市場對螞蟻集團的認知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投資人士分析認為,暫緩,不是取消批文,也不是否決,所以上市是時間問題還是會上市。不過螞蟻集團招股書要重寫,估值體係可能會變,因此要重新估值定價。
目前,根據螞蟻集團在致投資人的公開信中所述,集團將按照兩地交易所的相關規則,妥善處理好後續工作,穩妥創新、擁抱監管、服務實體、開放共贏。
或許,市場規則的明確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市場發展,同時對螞蟻的長期發展反而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