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首次在水下連續拍攝到䲟魚吸附在藍鯨上“衝浪”的畫面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䲟魚(亦稱印魚)是一種小型魚類,因其能夠通過頭頸部強大的吸盤吸附在較大的海洋動物身上而聞名,長期以來,它們尋求運輸和保護的方式一直令科學家著迷。一項新研究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深入探討了這種行為,首次連續記錄了這些所謂的“吸盤魚”的行動,展示了它們如何吸附在藍鯨上沖浪、進食甚至社交。
儘管科學家們研究䲟魚已經有一段時間,並取得了可能導致先進的吸盤和粘合劑的發現,但對它們的水下行為的了解一直受到限制。靜止的圖像和傳聞中的證據已經浮出水面,證明了這種魚獨特的吸附行為,這通常涉及到吸附在鯊魚上以獲得自由的旅程,以及可能的一些剩餘食物,但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進入了更仔細的觀察。
研究人員其實是在利用生物傳感標籤和雙攝像頭來研究加州沿海藍鯨的流體動力學,這些標籤和攝像頭是用一組吸盤連接在海洋哺乳動物身上的。這些標籤被用來收集鯨魚在水中移動時的表面壓力和流體力的信息,以及它們的GPS位置和行進速度等信息,而攝像機則以720p的分辨率記錄下所有的動作。然後,他們發現了吸附在藍鯨身上的䲟魚。
“通過幸運的巧合,我們的記錄捕捉到了䲟魚如何在這種環境中互動,並能夠利用這些鯨魚的獨特流動動態來發揮其優勢,”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來自新澤西理工學院的Brooke Flammang說。“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為我們對䲟魚在野外任何長時間內對其宿主的行為真的幾乎一無所知。”
該團隊最終獲得的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連續記錄䲟魚吸附在宿主生物體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藍鯨比它們大30多倍。對䲟魚的分析表明,這些魚很聰明地選擇了它們在宿主身上的位置,選擇阻力較小的地點,例如在鯨魚的氣孔後面,阻力可減少84%。
研究小組的工作在鯨魚身上61個不同的位置捕獲了27條䲟魚,但發現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三個有利於阻力的地點之間遊走,分別是鯨魚的氣孔後面、背鰭旁邊或後面,以及胸鰭上方的側面。研究小組稱,四處移動的原因包括進食甚至社交。
此外,䲟魚通過在鯨魚身體周圍的一層薄薄的液體內“衝浪”,在這種環境中旅行,阻力減少了72%。這使得它們只用很少的能量就能在鯨魚的表面掠過,而且不會完全脫離宿主,甚至在鯨魚以高達7倍的速度移動時也是如此。
“我們了解到,䲟魚的吸盤非常強大,它們可以粘在任何地方,甚至是測量阻力最強的尾部,但它們喜歡去輕鬆地旅行,”Erik Anderson說。“這為它們節省了能量,使生活成本降低,因為它們搭上並掠過鯨魚表面,就像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掠過小行星或某個迷你世界一樣。”
這項研究發表在《實驗生物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