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時代,請等等年邁的“前浪”
打開手機微信、掃碼、登記流調信息……這一系列操作對於年輕人來說,只需要不到一分鐘時間,但對很多老人來說,卻成為他們與數字化生活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背景下,這一問題更加凸顯。
掃碼時代,如何等等那些年邁的“前浪”?
“掃碼時代”被遺忘的角落
10月下旬的一天,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李秀玲(化名)來到小區附近的一家醫院接種流感疫苗,這是近幾個月這位八旬老人第一次來這家醫院。
“我已經好幾個月自己沒來醫院看病取藥了,就因為要網上預約還要手機掃碼,我這麼大年紀真的不會用。”
83歲的李秀玲和老伴身體都不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以往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定期到醫院開藥檢查,但如今,公立醫院實施預約制掛號以後,把兩位高齡老人難住了。
因為年事已高,李秀玲和老伴的聽力都不太好,電話預約掛號很吃力,而對於只會用手機接打電話的他們來說,手機預約更是難上加難。
“每次都是兒女有時間幫忙開藥,但孩子們也很忙,我們心裡過意不去。”李秀玲說,這段時間,她和老伴為了給孩子少增加負擔,甚至開始省著吃藥,這樣就可以少跑幾次醫院了。
除了看病,李秀玲平時的活動範圍也被迫“縮小”了,因為現在處處都要掃碼進門。
“去超市進門要看健康寶,推一輛購物車還得手機開鎖,不會掃碼的要去手動填信息,非常麻煩,你說讓我們咋辦?”
過去,李秀玲喜歡去家附近的幾家大超市買菜,但現在為了方便,她通常只在小區附近不用看健康碼的小超市和小賣部買東西。她說,自己這一年很煩惱。
這樣的遭遇並非個例。老人因為不會使用叫車軟件,一連走路4小時都未能打到車;停電了,老人因為找不到手機裡的手電筒,只好摸黑服藥……類似的新聞近期頻繁被媒體曝光。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近期公佈的數據,截至2020年6月,中國已有9.4億網民,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佔10.3%。
雖然這一數字非常龐大,但對比中國老年人總數不難發現,仍有大量老人沒有追上移動互聯網的步伐。截至2019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2.54億。這也就意味著,還有上億老年人是“脫網”的,導致他們無法享受到網絡時代帶來的很多便利,甚至生活中會遇到更多障礙。
翻越數字鴻溝,障礙或許比想像的要多
對於老年人來說,翻越數字鴻溝為什麼如此艱難?其原因是複雜的,有硬件上的不便,也有老人心理上的不適應。
例如,近期,寧波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協會等機構完成了一份題為《寧波老年人數字化金融工具使用情況研究》的調研報告,總結了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數字化金融工具時實際存在的問題。
上述報告的數據顯示,66.7%的老年人反映,手機銀行頁面上展示的功能過多,部分功能查找比較麻煩,甚至根本不知道電子渠道擁有這些功能;93%的體驗用戶反饋,手機銀行頁面的字體過小,沒有照顧到老年人視力因素,老年人常用的功能沒有清晰展示出來,相關的提示文字也比較小,等等。
但除了這些原因,很多老人從心理上也很難接受這些新事物。
“我是今年才學會用微信付款的,但後來發現用不習慣,生怕哪裡點的不對,錢被刷錯。”
73歲的馮女士在採訪中告訴記者,自己以前沒開通過微信支付,因為這幾年看到大家都在用,所以也想試一試。幾個月前,馮女士的女兒給她綁定了一個額度3000元的微信親情卡,方便她平時去超市購物等,在女兒反復指導下她終於學會了微信支付,但是沒用幾次又放棄了。
“有時候不知道怎麼就點錯回不去了,人家刷了我的手機我也不知道扣得對不對,每次去完超市還得給女兒打電話問問錢扣沒扣錯,比原來更複雜了。”馮女士說。
對於高齡老人來說,微信更是個讓他們“頭大”的事物。
“女兒、兒子都教過我很多次了,每次剛學會,第二天又忘了,真的記不住,看得我腦袋暈,最後氣得他們也懶得再教我。”
李秀玲說,自己和年輕人不一樣,平時並不需要經常使用微信這些功能,所以記憶那些複雜的頁面對於她來說非常困難,學習用智能手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微信對我來說不是必須的,為什麼一定要強迫我學會呢?我只是想用手機掛個號而已。”
資料圖:某“手機課堂”教學現場,老人正在學習。林波攝
如何等等年邁的“前浪”?
中國社會的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劇。據全國老齡辦預測,203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3.7億,佔比25.3%。
如何才能讓年邁的老人不被遺忘在角落中,是一個現實又迫切的社會問題。
其實,近年來,各地已經在陸續出台一系列舉措,為老年人打通“綠色通道”。
例如,針對老人預約掛號不方便等問題,今年9月,陝西省衛健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建立完善陝西省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要求到2022年,所有養老機構能為入住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醫療衛生服務,醫療機構全部設立老年人掛號和就醫綠色通道。
本月,四川省衛健委也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落實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的通知》。通知明確,各級醫療機構要建立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掛號、就醫“綠色通道”,優化老年人就醫流程,在掛號、繳費等環節實行老年人優先。
此外,上述通知中還強調,各級醫療機構導診台等處要指定專門工作人員為老年人等特定人群提供接待諮詢、預約就診、就醫指南等服務,指導、幫助不會使用手機掛號的老年人預約掛號。
同時,近年來,包括北京、上海、南京等在內的不少城市的社區、老年大學等都開設了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智能手機培訓班,目的就是幫助更多老年人能夠邁過數字鴻溝。
一系列更加人性化的舉措背後,是社會包容度提升的體現。不過,在這些舉措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我們真的能夠站在這一群體的立場思考,為他們提供幫助。
不可否認,老年人與時代產生的隔閡是任何年代都無法避免的社會現象。沒有任何一代人能永遠站在時代潮流之上。
既然所有人都終將成為“前浪”,那麼,等等這個時代的老人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