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食用大豆與癡呆症風險之間存在的聯繫
大豆仍然是許多食物和地區飲食中的常見組成部分,是鷹嘴豆泥、豆漿等食物的基礎。然而,這種食物在某些地方是有爭議的。許多研究已經對大豆和在其中存在的化合物異黃酮進行分析。而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食用大豆和癡呆風險之間的聯繫。
一些研究認為,大量食用這些化合物與乳腺癌風險增加有關,至少在囓齒類動物中是如此,潛在的原因是異黃酮是一種植物雌激素,對人體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不過專家指出,囓齒類動物的結果不能直接應用於人類。
哈佛大學稱,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一定要避免食用大豆,因為大豆也有很多健康益處。這項關於主食作物的最新研究來自匹茲堡大學,它報告說,當有人食用大豆時,會產生一種代謝物,可能會降低一個人患癡呆症的風險。
某些類型的腸道細菌被發現在身體消化大豆產品時產生這種代謝物。產生這種代謝物(雌馬酚)的日本老人也有較少的大腦病變,被描述為主要的癡呆症風險因素。該研究涉及對91名在項目開始時認知正常的老年參與者進行血液測試。
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血液中的雌馬酚代謝物水平將其分成幾組,然後用腦部掃描跟踪至9年後,以監測與癡呆症相關的斑塊沉積和白質病變。
皮特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副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Akira Sekikawa解釋說:
白質病變是認知能力下降、癡呆症和全因死亡率的重要風險因素。我們發現,與能產生雌馬酚的人相比,不能產生雌馬酚的人的白質病變多出50%,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巨大影響。
遺憾的是,斑塊的堆積似乎並沒有因為這種代謝物而減少,但研究發現了雌馬酚與腦部病變體積減少之間的聯繫。同時,研究人員還確定,僅靠異黃酮不足以獲得這種潛在的好處,降低風險因素只存在於參與者有合適的腸道細菌產生這種代謝物的情況下。
多達70%的日本成年人在吃大豆時有合適的腸道細菌產生這種代謝物,這也與降低心髒病風險有關。相比之下,據估計,只有高達30%的美國人有合適的細菌來產生等價物。然而,未來的研究可能會為旨在降低癡呆風險的雌馬酚補充劑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