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告別榮耀,來日方長
優秀的企業之所以值得敬佩,往往既源於其取捨和’順勢’,也源於敢去面對’來日方長’。傳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時間10 月15 日,據路透社消息,知情人士透露,華為正與神州數碼,以及其他潛在買家TCL、小米進行談判,商討出售其子公司榮耀事宜。交易可能是全現金交易,最終規模較小,交易總價在150 億至250 億人民幣之間。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待出售的資產尚未最終確定,可能包括榮耀品牌、研發能力和相關的供應鏈管理業務。而在神州數碼、TCL、小米之中,神州數碼因是榮耀手機主要分銷商身份,成為買家的可能性最大。
隨後,這一消息被國內媒體大量轉發、報導。對此,TCL、小米對極客公園回復不知情,榮耀不予置評。
榮耀或被出售最早來自於10 月7 日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發布的研報。郭明錤在分析華為手機整體業務後,認為榮耀出售的可能性很大。郭明錤預測榮耀的出售將帶來多贏局面,華為既能規避禁令,又能發展高端機型。
不過據《深網》報導,一位接近榮耀總裁趙明的知情人士透露,趙明9 月中旬曾經內部否認榮耀出售。華為沒有足夠動力,也不能保證出售後能規避禁令,離開華為也將損害榮耀的溢價能力。
10 月12 日,有自媒體再度爆料,榮耀業務或將拆分獨立運作,華為官方隨即否認。市場愈演愈烈的傳聞,讓榮耀的命運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因為榮耀出售傳聞的背後,的確有符合客觀情況的決策邏輯。
一場符合邏輯的傳聞
多位行業人士針對榮耀出售的傳聞,向極客公園表達了可能性很大的看法。
‘可能性很大,也必須賣。一個月前,我就陸續對外透露了消息,榮耀目前已經談過幾輪了,買家一定要有外資或美資背景。’第一手機界研究院孫燕飚說。電信分析師劉啟誠也認為,榮耀肯定有可能被賣,榮耀作為華為抗擊小米的力量,近幾年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品牌意識,很容易與華為內部產生某種競爭,目前華為面臨諸多挑戰,也沒有更多能力扶持榮耀。
2011年,華為新開闢了榮耀產品線,以對抗互聯網手機品牌小米。兩年後,為了分工更加明確,不影響主品牌高端調性,榮耀獨立運營。華為主要衝擊三星、蘋果所在的高端手機市場,榮耀主打互聯網線上渠道,覆蓋中低端手機市場。
雙品牌運營,兩股合力衝擊市場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借助於華為在技術研發、營銷渠道、供應鏈、品牌背書等優勢與扶持,榮耀迅速成為互聯網手機市場的’新勢力’。一方面,榮耀以近乎’克隆’的方式,降維打擊小米;另一方面,榮耀幫助華為收割更多手機銷量市場份額。
2017 年,榮耀手機銷量反超小米,成為國內互聯網手機排名第一品牌,與華為主品牌銷量勢均力敵。2018 年,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萎縮的情況下,華為+榮耀仍以超33% 的增速增長,成為國內出貨量第一的手機廠商。
近兩年,隨著華為與榮耀獨自運作的界限更加明確,採用兩套PR 團隊,手機銷量分開統計。華為與榮耀之間關係也更加複雜、微妙,’左右手互博’、中低端產品線打架的聲音不絕於耳。
此外,手機線上渠道天花板盡顯,榮耀開始拓展線下渠道,品牌下沉,與小米、OPPO、vivo,甚至華為門店’貼身肉搏’。今年榮耀線下渠道超過線上渠道,未來線下線上佔比或將從過去的五五分,到六四分。榮耀初期的純輕資產模式,在IoT生態以及新零售3.0戰略下,發生一些變化。
這些原本不是核心問題,不可避免但無損大局。但是,在美國禁令的特殊背景下,華為或將需要在終端業務乃至榮耀手機業務上進行一些取捨。
去年至今,美國先後對華為進行三次封鎖,華為無法通過台積電第三方晶圓廠商代工、生產高端芯片,也無法從高通、聯發科第三方芯片廠商購買中高端手機芯片。9 月14 日,美國禁令大限到期之後,華為終端業務只能依靠庫存芯片維繫,芯片成為壓在終端業務頭上的頭等’大山’。
‘現在華為的首要任務還是活下去。’劉啟誠說。而華為手機業務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是,’芯片庫存不夠兩個人花。’孫燕飚認為這一點也是非常關鍵的’死結’。
所以,這時候某種程度上,榮耀的重要性將降低。華為在極端情況下,也將會把更多資源傾斜於高端產品線,而絕非利潤不高的中低端產品業務。據研究公司Canalys 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二季度榮耀智能手機業務佔華為總銷量26%。
榮耀佔比較高,利潤卻微乎其微。據路透社報導,2019 年榮耀收入約為700-800 億人民幣,淨利潤不足50 億人民幣。相比之下,華為高端產品線Mate、P 系列能帶來更高的品牌溢價與利潤。
可以預見,業務戰略收縮,可能成為華為下一步棋的落子。
2020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華為展區|極客公園
有捨有得,來日方長
從華為的發展路徑上來看,終端業務的成功是一場未能預料到的’意外’。
儘管,消費者提及華為最先想到的是華為的消費者業務,但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超過運營商業務不過只有兩年多的時間。華為以交換機、路由器等業務起家。網絡設備、無線、服務解決方案等在內的運營商業務才是華為的根基與戰略高地。
2016 年之前,華為運營商業務一直是華為的營收主力,佔比超55%。直到2017 年開始,運營商業務才跌破50%,消費者業務佔比開始上升。到2018 年,消費者業務的營收首次才超過運營商業務。據華為2020 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消費者業務營收佔比56.3%,運營商佔比35.2%,不斷增長的企業業務佔比8.5%。這意味著華為如果手機業務受挫放棄,確實屬於’斷臂’,損失了這些年的成長成果,但還不至於傷到根基。
同時,華為消費者業務自誕生以來,定位、目標就非常清晰,是華為核心業務的之外的’特種部隊’。
任正非曾公開表示,華為一定要走利潤高的高端手機路線。華為消費者業務只是輔助產業,目的就是賺錢,負責輸送的資金,好助力運營商業務在全球衝鋒陷陣。
而在美國三次禁令封鎖下,受影響最深首當其衝的就是華為手機業務。
不久前,華為全聯接2020 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求生存是華為的主線。華為包括基站在內的2B 業務庫存充分,但手機芯片每年消耗幾億,手機儲備還在積極尋求辦法解決。
9月中下旬,英特爾、AMD先後獲得華為供貨許可,這意味,禁令對華為雲、華為消費者業務PC產品線的影響得以緩衝、減小。
所以,華為運營商業務、雲與計算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四大業務板塊中,消費者業務的手機產品線將成為木桶理論中的’短板’。
當手機業務不再符合當初的定位,不能起到衝鋒陷陣,拉升其他業務板塊的作用時,有理由相信,甚至華為整個手機業務都必鬚麵臨’戰略性放棄’。當然,’華為不可能現在就全部放棄手機業務,目前庫存至少可以維持兩年。’孫燕飚表示。
在生死存亡之際,企業內心的不甘和惋惜,並不應該成為理性抉擇的阻礙,甚至業界和輿論也不應該幫倒忙,要給華為來日方長的信心。
華為雖然因此會遭受重挫,但根基業務依舊穩固。而隨著5G、IoT、AI的融合,華為消費者業務也迎來更多的機遇,不僅僅只有手機硬件,IoT配件、汽車都有可能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新增長點。
比如,在汽車領域,華為基於ICT 技術推出了車載計算平台、智能駕駛子系統、通信模塊等一系列全場景互聯解決方案,未嘗不是一個新的發展路徑。
隨著手機業務受阻甚至面臨戰略放棄的可能,在這些依舊有空間的領域,華為必將展開更加猛烈的攻勢,這樣華為這個依靠’持續增長’維繫的系統,才能夠再謀機遇。
優秀的企業之所以值得敬佩,往往既源於取捨和’順勢’,也源於敢去面對’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