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星鏈”即將公測中國衛星互聯網時代何時到來?
星途探索,浩瀚無垠,隨著商業航天發展,各國都將衛星互聯網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不論是SpaceX公司CEO馬斯克的Starlink衛星系統(也稱星鏈計劃),還是國內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均讓該行業備受關注。近日,“太空狂人”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稱,等最新一批衛星到達特定位置後,基於“星鏈”的衛星互聯網公開測試即可實施。
銀河航天通信技術專家李建成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星鏈”大規模地聯合公開測試,意味著其初步具備對公眾服務能力,這為整個衛星互聯網打出第一個樣板,是衛星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
星鏈公測在即,衛星互聯網再度升溫。2020年,衛星發射進入密集階段。中國的“鴻雁”衛星系統、亞馬遜的柯伊伯項目等衛星互聯網項目的進展備受矚目。
“目前,中美兩國均屬於衛星互聯網第一梯隊,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差距會逐漸縮小。”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衛星通信走向公眾,也要走向股市
北京時間10月7日,SpaceX公司在推特上宣布第12次星鏈發射完成,60顆星鏈衛星部署成功。至此,SpaceX已有775顆星鏈衛星位於北美上空。
受地域、環境、成本的影響,地面通信網絡難以覆蓋人口密度較低的區域,而為了解決農村等偏遠地區沒有網絡和在飛機上用網的問題,SpaceX公司CEO馬斯克在2015年首次提出“星鏈計劃”,即向太空發射1.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衛星,對地面提供互聯網服務。2019年5月,SpaceX發射首批星鏈,之後SpaceX將原計劃的衛星總量由1.2萬顆增加到4.2萬顆。SpaceX也已經向國際電信聯盟提交了衛星申請。
馬斯克在2019年表示,衛星互聯網業務將成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並會在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上上市,即將到來的公開測試的商業意義十分重要。
針對星鏈與5G的關係,馬斯克在SATELLITE 2020的主題演講中表示,基於世界對帶寬的無限需求,星鏈不會破壞其他衛星的商業計劃;因為關注人口密度較小、網絡不通的農村地區,星鏈也不會對電信業及5G帶來“超級威脅”(Super Threat)。“5G對高密度的情況很好,但對農村等人口稀疏環境的地區不友好;星鏈則反之,將服務3%到4%最難接觸到的電信公司客戶。所以,它可以大大減輕傳統電信公司的負擔。”
李建成對記者表示,事實上,美國仍然有大量人群存在用網困難的問題。據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2019年數據,當前仍有2100萬名美國人沒有任何寬帶連接。全球仍有近三十億人口不能連接網絡。
SpaceX將最新一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7日的衛星發射完成後,馬斯克在推特上提及星鏈的公測計劃:“一旦這些衛星到達目標位置,我們將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南部推出一個相當廣泛的公測。一旦我們得到監管部門的批准,其他國家也會跟進。”
不過,根據一些國外專家的推測,衛星到達目標位置的時間可能要到明年2月。李建成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星鏈自7月以來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的beta測試(一種在產品發布之前進行的軟件驗收測試活動),根據媒體公開測試數據可以看出,星鏈可以為終端用戶提供較好的網絡體驗。隨著星鏈公測計劃開展,意味著低軌衛星互聯網開始具備面向公眾的服務能力,這的確是衛星互聯網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
馬斯克計劃未來幾年內讓SpaceX星鏈業務上市 圖片來源:推特截圖
各路資本紛紛入局搶占“藍海”
近年來,各大公司陸續佈局衛星互聯網,就連互聯網公司也紛紛推出計劃搶占“藍海”。
放眼海外市場,2019年,亞馬遜推出柯伊伯全球衛星寬帶服務,計劃投入數十億美元發射3236顆衛星。此外,波音、空客、三星等公司也都在積極開展低軌通信衛星系統的研發工作。
縱觀國內市場,今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業界認為,這意味著2020年衛星互聯網方面進展迅速。同時,商業航天發展的分水嶺因此形成,行業發展也從“游擊戰”轉為“陣地戰”。
在國家隊方面,2015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提出“鴻雁星座”和“虹雲工程”低軌通信項目。中國航天科技下屬上市公司中國衛通(601698,SH)和中國衛星(600118,SH)分別從事衛星運營和衛星研製、系統集成、終端製造等業務。
在民營隊方面,以銀河航天、九天微星、星際榮耀、藍箭航天、翎客航天等為代表的民營航天公司加快佈局,吸引眾多投資機構入場。其中,九天微星在河北唐山的衛星工廠已經開工,預計衛星年產能力達到100顆。
此外,在銀河航天於今年6月初進行的衛星互聯網與地面5G網絡的融合測試中,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與聯通公網中的5G基站及傳輸網絡實現互聯,成功完成了5G基站開通和5G用戶業務測試。測試過程中,用戶端5G手機實測下載速率382Mbps,上傳速率91Mbps。這也是全球首次通過低軌衛星互聯網鏈路完成運營商公網中5G基站的開通和測試。
衛星互聯網與地面5G網絡的融合測試數據 圖片來源:銀河航天供圖
在行業紅利下,上市公司也動作頻頻。例如,和而泰(002402,SZ)子公司目前對5G基站用射頻芯片以及低軌衛星互聯網射頻芯片業務進行研發佈局;華力創通(300045,SZ)旗下有公司專注於衛星應用集成電路設計,重點開展北斗三號、天通衛星、衛星互聯網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急需的芯片研究;海格通信(002465,SZ)正在研製衛星互聯網系統。
今年7月,中國衛通完成中國首架Ka寬帶衛星互聯網飛機首航;今年9月,達華智能(002512,SZ)全資子公司與合作夥伴簽訂合作協議,向其最終用戶提供寬帶衛星互聯網接入服務。
中國衛星互聯網時代值得期待
全球企業競逐衛星互聯網,源於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政策驅動。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日前發布的2020年衛星產業年度報告指出,2019年,全球整體太空經濟增至3660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了1.7%。
國金證券研報認為,當前政策催化、資本入局和技術突破是衛星行業主要驅動因素,未來主要跟踪產業鏈上企業融資及技術突破情況。衛星互聯網的受眾主要有:全球43億人次航空旅客與員工;全球3000萬~4000萬人次海航旅客與員工;全球衛星用戶;未連入網絡的通信較差或偏遠地區的40億人群中相對富裕的5%~10%群體;全球約3億人次每年戶外拓展、旅遊、科研等人群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目前,市場對衛星通信系統設計能力、衛星批產能力、快速部署和低成本發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方競速對衛星研製、應用模式都將帶來重要影響。
九天微星創始人兼CEO謝濤認為,從部署時間看,美國目前稍稍領先,一箭多星發射節奏、衛星批量化速度都比較快。而在成本方面,美國的一些互聯網衛星公司也通過技術革新形成單星成本優勢。但從長遠看,衛星互聯網不僅僅是追求單顆衛星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系統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模式。雖然國內部署時間稍微慢一些,但在調集國家隊、民營企業的情況下,相信會逐漸縮短在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差距,展現中國衛星互聯網的獨特優勢。
銀河航天方面對記者表示,為了實現更廣泛的網絡覆蓋,還要加速低成本高性能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的批量生產,儘早提供星座組網能力,助力中國的衛星互聯網建設。
合肥若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星鏈”採用的地面終端是一款固定終端產品,僅可滿足固定網絡接入場景。面對個人移動、車船機載等更加靈活和廣泛的移動衛星互聯網接入場景,星鏈還缺乏成熟方案。目前,多家國內外衛星互聯網終端企業在這一領域積極創新,推出了以人工透鏡相控陣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地面終端產品。隨著包括衛星製造、火箭發射、地面終端在內的國內衛星互聯網產業鏈佈局逐步完善,相信中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時代將很快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