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林院士:新冠對人類的心理影響將長達10-20年
“根據世衛組織的評估和判斷,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流行爆發,可能在疫苗出現後1-2年內得到控制。但是,對全人類的心理健康影響會持續10年,甚至20年以上。”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首都科學講堂接受采訪時表示。
目前,我國已進入常態化新冠疫情的防控階段,但疫情對人心理的負面影響也開始顯現。據SARS發生後的跟踪數據,SARS患者痊癒2年後,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患病率仍接近50%。一般來說,PTSD的發作高峰期為創傷後2年。陸林判斷:“未來2-3年,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情況需要得到高度關注。”
他透露,新冠肺炎的感染者、一線醫務人員、病亡者家屬,由於疫情隔離,會殘留一些次生災害。“今年2月疫情期間,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普通民眾中抑鬱、焦慮、失眠以及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生率為30%左右。以6月的研究表明,約70%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會出現這些精神症狀及心理問題。新冠肺炎患者的抑鬱、焦慮、失眠和急性應激的發生率分別為75%、71%、68%和71%。另外,約有1/3-1/2的醫務人員在疫情之後會有一些失眠、焦慮的症狀。”
並且,即便是治癒的新冠感染者,仍然存在各種各樣的精神症狀。陸林向記者介紹,有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復以後,由於急性應激障礙、適應性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心理問題,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總是擔心自己會復發,擔心周圍人會另眼看待,甚至是仍然把自己隔離在家,沒有走出來。
陸林表示,疫情造成的心理創傷,一般能在半年之內恢復正常,如果半年之內沒有恢復正常,就變成一種慢性的精神心理的問題。很多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尋求治療,更不去主動與別人交流。如果朋友、家人能主動積極地與患者溝通、交流、分享情緒,對減輕病情更有幫助。
為了做好準備,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精神心理的影響。9月2日,“陸林院士疫後綜合徵工作室”在武漢武昌醫院成立,這也是全國首個疫後綜合徵工作室。以武昌醫院為中心,與醫院和各級政府聯合起來,把心理援助工作輻射到社區,通過普查識別、心理援助上門、對重點人群提供個性化診療並長期隨訪,實現精準干預。
陸林說“例如,抑鬱症是可以治好的,很多發達國家70%-80%的抑鬱症患者能得到治療,完全恢復健康。而我們國家能治療的僅20%。”
對此,陸林呼籲,這些群體需要國家及有關部委的政策保障,全社會的關注,以及專業隊伍的幫助。“後疫情時期,盡快建立精神心理衛生健康的體系和服務體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立心理治療師隊伍、完善心理疾病的醫保制度、培養心理治療人才、規範心理醫生的考核標準等。最重要的,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接納,能推動整個心理的服務體系的建立。”
最後,陸林希望,全社會達成包容和接納的共識,不應歧視。“我們要發自內心地關愛精神心理問題患者。讓他們能夠恢復身體健康的同時,心理狀況恢復到正常。”
此次首都科學講堂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科學中心承辦、北京科技報社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