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就已成立的IBM要分家了盤一盤這藍色巨人的故事
在文章開始前,差評君想給大家講一個相當冷的歷史知識:清宣統三年,IBM公司成立。大夥們是不是感覺到了一種強烈的歷史割裂感。科技公司和悠久的歷史,這倆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標籤,在IBM這裡完美得融合在了一起。IBM也因此被大家成為科技圈的“活化石”。而今年,已經是它成立的第109個年頭了。
但就在不少人覺得,啥世面都見過的IBM 還在悶聲發大財、歲月靜好的時候,最近的一個新聞,卻著實驚動了科技圈。
那就是IBM 這位藍色的巨人,要分家了。
雖然聽起來十分的傷感,也有很多媒體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件事兒,因為這家新公司的名字暫定為“NewCo”,也就是英文“新公司”(New Company)的縮寫。這麼簡單粗暴的取名方式,讓人直呼內行。
根據報導,新公司NewCo 將主營IT 基礎設施服務,原公司將專注在雲計算和AI。
預計在2021 年底前完成拆分。
其實一說到IBM,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一丟丟人群的工作需要外,在座的絕大部分差友可能都不怎麼熟悉IBM 的服務。
就像差評君在編輯部分享IBM 拆分的新聞時,“ IBM 還沒破產呀? ”、“ 幾年前聯想不就已經收購IBM 了嗎?” 這類的疑問也都沒停過。其實包括條形碼、硬盤、自動取款機等等你習以為常的玩意,背後都離不開IBM 的發明或推廣。
這次,差評君就準備蹭蹭IBM 的熱度,給大家簡單盤一盤這個藍色巨人的故事。
並且說不定,在了解完故事之後再看新聞,你可能會淡淡地說一句:哦,分家啊,正常操作罷了……
其實總而言之就一句話:IBM是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成功逃過多次經濟危機,並且在歷次的技術革命當中成功轉型的公司之一。
IBM 其實是縮寫,它的全稱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
一看這個名字,各位差友肯定就知道,它和我們的普通老百姓沒有多大的關係了,因為它的主要客戶是大公司和政府機構。
IBM 的前身其實是CTR 公司,成立於1911 年,也是就開頭所說的清宣統三年,直到1924 年老沃森加入CTR 之後,才正式改名IBM。
其實在那會兒,IBM 就已經在從事 “ 計算機 ” 業了。說到這肯定會有知識淵博的差友說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 在1946 年才發明出來,我讀書多,差評君你騙不了我!
確實沒錯,因為IBM當時製造的是用於計算的自動製表機、打孔機。對,就是很紙帶的那種計算設備。
個人的奮鬥固然很重要,但很多時候歷史的進程是擋都擋不住的。IBM 成立後不久,就遭遇了資本主義世界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但IBM 卻沒被擊倒,反而得到了不錯的發展機會。
因為羅斯福新政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僱傭了不少的公務員。政府對製表機、打孔機之類的需求養肥了IBM。
中間有個小插曲是在二戰時期,IBM還追著風口,製造了一大波的衝鋒槍之類的軍火。畢竟都是玩機械技術,在IBM眼里大差不差。
當然啦,二戰之後,機械時代的榮光很快就黯淡了下去。我們用上帝視角肯定都明白,電子計算機時代要來了。
但當時的老沃森和兒子小沃森可不知道這些,二戰後的他們對IBM 的未來產生了分歧。老沃森覺得電子計算機那玩意不靠譜,全都是泡沫,機械才是男人的浪漫!
小沃森則覺得,電子計算機才是未來。
最後小沃森說服了父親,IBM決定押寶電子計算機,並且逐步減少機械方面的投入。是的,這次他賭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沃森執掌IBM 的20 年的時間裡,IBM 的平均年增長率高達30%。怎麼說呢,不少的P2P 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可都到不了30%。
因為之前密切的生意關係,這些大型電子計算機也都是銷往大公司和政府機關。
但是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很快個人PC時代到來了,IBM確實也壓對了,只不過這一次,IBM只猜中開頭,卻沒猜到結尾。
因為IBM 覺得個人電腦最賺錢的是賣硬件,隨便一台機子就能賣出大幾千,軟件只不過是基於硬件生態上的一丁點肉末罷了,看不上。IBM 的PC 確實也一度到達了統治地位。
但因為IBM PC的各大硬件其實都是第三方公司提供的,操作系統DOS又是微軟的。放到現在,它就是個電腦城裝電腦的。
唯一擁有核心技術的BIOS,也很快被破解,於是乎,其他公司製作的IBM 兼容機很快就出現了,IBM 也就淪為了眾多的硬件供應商之一,隨著競爭者的增多,利潤也被越壓越低,搞軟件反而變成最賺錢的了。
當然其間IBM和蘋果、微軟之間的故事也是波瀾壯闊,感興趣的差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網傳喬布斯對著 IBM 豎中指的照片▼
1993 年,郭士納成為了IBM 的新CEO,IBM 再次迎來了它的黃金十年。他大力改革,IBM 也把重心回歸到了包括企業管理和技術諮詢在內的服務業,世界100 強的企業中有75% 的公司在使用IBM 的服務。
當然啦,因為公司越來越大,IBM 本身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結構冗雜、辦事效率低下、官僚主義等等的大公司病讓IBM 危機四伏。
IBM 的前CEO 郭士納更是把公司比喻成群雄逐鹿時代的 “ 大象 ”,已經跟不上對手們的腳步了。
為了精簡公司,IBM在05年出售了旗下的PC品牌ThinkPad給聯想。
一年之後,旗下的硬盤業務賣給了日立。在2014 年更是把旗下的PC 芯片業務倒貼出售,同年,IBM 又把x86 服務器業務賣給聯想。
但就是在這樣的賣賣賣之下,2014 年IBM 的Q4 財報顯示淨利潤還是同比下降了11%。
可能是因為忙著瘦身,互聯網快車IBM 並沒有趕上,安心地為大公司、政府機關提供服務成為了IBM 的小確幸。
但IBM 卻選擇了另外一種穩中求進的方式在對未來押注。
在2006 年,IBM 和谷歌、亞馬遜等等公司提出了雲計算的概念。
雖然早有佈局,但在其他公司的衝擊之下,公司這八年來得營收已經下降了25 %,這也更加堅定了IBM 加大賭注的意願,改變是迫在眉睫。
IBM 的分家之舉可以說是窮則思變,分家之後的IBM 將專注於價值萬億美元的雲和AI 市場;而NewCo 將致力於對現有的架構進行改造,這大概價值5000 億美元。
所以說,IBM 是認為AI 和雲計算是更大的市場,是未來。
原來一切都在計劃之中,這麼一看,是不是就能理解最近IBM 公司的分家,一心搞雲計算和AI 的決定了?
馬雲曾經這麼說過,他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活102 年。但科技圈最大特點之一就是更新換代快,能活上百年的科技公司,IBM 可以說是個相當成功的案例。
馬雲本人也十分推崇IBM 公司,在首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傑克馬這麼說:我們應該看看谷歌走到哪裡了,IBM 走到哪裡了,看看世界,最該看的是未來……
從自動製表機到軍火,從大型計算機到PC,再從現在的IT 服務解決方案到雲計算和AI,變革好像已經是IBM 的家常便飯了。
然而對於IBM 這個龐然大物來說,每次改變都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
“ 但誰說大像不能跳舞呢?” IBM 前CEO 郭士納,在自己的自傳中這樣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