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了銀河系外系外行星存在的證據
據國外媒體報導,自1992年首次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其他太陽系外行星。事實上,他們估計,我們的銀河系大約擁有400億顆行星。因此,我們很自然地會認為,其他星係也會有很多行星,特別是在那些看起來和我們的銀河係有點相似的星系內。但是,尋找這些行星,存在一個問題。
M51渦狀星系
從我們地球上望去,其他星係是如此遙遠,恆星又彷佛擠在很小的一片區域。這就很難確定單個星系,更不用說周圍行星的任何影響了。所以,銀河系外的行星就這麼成功躲過了天文學家的搜尋。
不過最近,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羅贊·迪·斯特法諾和幾位同事表示,他們已經在M51渦狀星系中找到了一顆候選行星。M51渦狀星系位於大熊座附近,距離地球約2300萬光年。這個外星世界被命名為“M51-ULS-1b”,它可能比土星略小,繞雙星系飛行,軌道距離大約是地球與太陽之間距離的十倍。
因為一系列特殊條件,觀測是可能的。該行星所在的雙星系包含一個中子星或黑洞,這個中子星或黑洞以極大的速度吞沒附近的恆星。星塵的吸入會釋放出大量能量,使該雙星系成為整個渦狀星系中最明亮的X射線來源。事實上,該雙星系的X射線亮度比太陽光所有波長的總亮度還要亮一百萬倍。
但是這些X射線的來源,即黑洞或中子星,很小。這就意味著,這顆在十億公里外公轉的土星大小行星,如果正好運行到與地球呈一直線的位置,並直接位於X射線源前方的話,它就可以完全遮擋X射線源。
這個特殊的現象恰好發生於2012年9月20日這一天。幸運的是,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當時也正好觀測到了這一現象。X射線源漸漸消失為零,然後又逐漸恢復,整個凌星過程約3小時。
當時還沒有人注意到這個現象,因為沒有人為這麼短的變化搜索過錢德拉天文台的數據集。但是後來,當迪·斯塔法諾和同事們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他們立馬看出了端倪。
X射線源以這種方式變暗的原因有許多種。一個是存在另一顆小恆星,比如白矮星,擋住了X射線源。但是該團隊認為,M51-ULS-1b不可能是白矮星或其他類型的恆星,因為這個雙星系存在時間還不夠長,這一類天體還無法在其附近演化。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自然變化,即可能是落入黑洞或中子星的物質突然中斷了。迪·斯塔法諾和同事們表示,如果是這樣的話,亮度變化會有一定的特點,高能量光頻率的變化會比低能量光頻率的變化更快,恢復的方式也會不同。
但是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觀測到的這個現像中,所有光頻率都同時消失又同時恢復,這更像是一種蝕現象。“近似對稱,並且具有典型的凌星形狀,其中光源和凌星天體的尺寸大小相當,”他們說。
既然其他星系的首顆行星候選者已經出現,迪·斯塔法諾和同事們認為,其他的銀河系外行星應該也可以很快發現。該團隊僅搜索了來自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一部分X射線數據,就發現了這顆新的行星候選者。
數據的來源還有很多。“這些檔案包含的數據足以我們做更多的調查,”該團隊稱,“因此,我們預期,未來還會發現十幾顆銀河系外行星候選者。”與此同時,新的數據也在源源不斷地積累。
所以,M51-ULS-1b或許是我們在其他星係發現的第一個行星候選者,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