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觀察到太陽納米耀斑:能量相當於2000顆廣島原子彈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0月6日發表了題為《首次發現揭開太陽主要秘密的納米耀斑》的報導。報導稱,研究首次證實了納米耀斑的存在,並有助於解釋為何日冕的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數千倍。全文摘編如下:
當天體物理學家帕特里克·安託林首次在日冕上觀察到微小的噴射狀爆炸時,並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安託林說:“這些圖像讓我感到震驚。直覺告訴我它們很重要,但當時我還無法專心研究它們。我將照片放在文件櫃中,積了三年灰。”安託林是最近發表在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這項研究首次證實了納米耀斑的存在,並有助於解釋為何日冕的溫度是太陽表面溫度的數千倍。
安託林早在2014年對太陽界面區成像光譜儀衛星目錄進行核查時就進行了觀測,但直到2017年才有機會對其進行細緻分析。在安託林重建的一系列圖像中,首次觀察到磁能轉化為熱能並使日冕升溫的三個清晰階段。首先可以看到一小部分處於冷卻狀態的日冕,其溫度約為6萬攝氏度。隨後可以觀察到釋放能量的微小爆炸。由於形似高速飛機,安託林將其命名為“納米噴射流”,物理學界則稱之為“納米耀斑”。最後可以證實初始處於冷卻狀態的一小部分日冕升溫至數百萬攝氏度的過程。
安託林說,這種事件出現的偶然性很大,發生區域也很小。“要衛星在精準的時機對準精確的地方著實需要難得的運氣。”安託林說。通過分析圖像可以發現,“納米噴射流”出現的時間少於10秒,其速度可達70萬千米/小時,每次微小爆炸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000顆廣島原子彈。安託林說:“我們觀察到一種’雪崩效應’,首先出現一小部分納米噴射流,隨後擴散至整個磁環,並被衛星捕捉到。我們在10分鐘內共觀察到150次微小爆炸。”
挪威奧斯陸大學太陽天體物理學研究員阿達·奧爾蒂斯·卡沃內利稱,這項發現對於揭開日冕秘密而言十分重要。“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人提出納米耀斑是日冕升溫的動因,但一直沒有觀察到它們。一面是理論,另一面則是實踐。”卡沃內利說,“以前使用X射線在日冕上看到過光亮,但的確沒能將它們與日冕環的升溫聯繫起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同一天認可了這項研究的價值。NASA在一篇文章中稱:“研究人員通報了納米噴射流的首批清晰圖像,它們是日冕磁結構中產生的細微且明亮的光。這個過程證實了納米耀斑的存在,有助於解釋日冕升溫的現象。”然而,安託林、卡沃內利以及NASA的研究人員一致認為,要揭開日冕升溫的秘密,仍需要更多類似的觀察。NASA稱:“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整個太陽出現納米噴射流和納米耀斑的頻率,尤其是要研究它們在日冕升溫過程中貢獻了多少能量。”卡沃內利說,太陽物理學家一致認為日冕不止存在一種升溫機制,而是多種機制並存。卡沃內利說:“我們尚未完全解決日冕的問題,但邁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編譯/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