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企業不願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回國內
儘管新冠疫情和貿易緊張局勢凸顯了過度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風險,但韓國推動國內企業從中國回歸的努力響應者不多。根據韓國產業經濟與貿易研究所的數據,自從韓國於2013年推出U-Turn法案以來,在與中國有聯繫的數千家公司中,僅80家將部分經營轉移回國內。
即使今年早些時候韓國政府將回流補貼政策擴大到服務業和IT業,回國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從各種流傳的消息來看,考慮縮減在華經營的公司正謀求遷往東南亞。這表明韓國正在失去挽回就業,在疫情期間保障供應鏈並維持國內生產競爭力的機會。
韓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的研究員Bae Ho-young表示:“國內門檻太高了。”他提到剛性的勞動力市場,更高的用工成本和一系列環境保護法規。
Bae在6月組織的調查顯示,在中國的韓國企業十分之七不願回國,在越南的韓國企業十分之九表示沒有回國計劃。
韓國總統文在寅推動提高最低工資,縮短工時和增加正式員工聘用,常被他的批評人士引為增加經商成本而損害新就業機會的原因。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2019年韓國工廠工人平均月收入為3,405美元。同樣的數據顯示,他們的收入是2018年越南工廠工人收入的13倍以上,是2016年中國工人收入的四倍。
“韓國生產成本仍然太高,尤其是就出口而言,”Loyola Marymount大學經濟學教授Sung Won Sohn表示。“在這個疫情主導的世界中,韓國公司必須留在中國或東南亞,以保持競爭力並保住全球市場份額。”
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數據,自2000年以來,有23,492家韓國公司在中國建立業務經營,新建經營數量在2006年達到頂峰,2018年以來新增數量降至一年不足500。
三星電子是在中國縮減生產而轉戰東南亞等地區的韓國大企業之一。三星擴大了在越南和印度的智能手機生產,同時關閉了在中國的部分家電生產。
現代汽車增加了在越南的汽車生產,同時在北京暫停一條生產線。
這些舉動也向跟他們合作的小公司傳達了信息。
Samil PricewaterhouseCoopers合夥人Bill Lee稱:“規模較小的公司往往會跟隨大公司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