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Model Y對標、美國27萬元起售大眾ID 4搶CR-V 市場才是主要目標?
大眾正式發布旗下新款純電車型ID 4,在美國市場定價不到4 萬美元,還附送三年的免費充電。五年前,大眾曝出排放門,在美國交了350 億美元的和解費與罰款後,大眾急需用電動車產品線來挽回自己的品牌形象。
對於美國新能源市場,大眾也信心滿滿,它們計劃在今年賣出15 萬台純電和插電混動車型,到2025 年純電車型銷量將突破100 萬台。
27萬元起售,無意對標Model Y
ID 4 的前身是大眾的ID Crozz 概念車,同時也是大眾純電產品線的第二個型號,未來將面向中美歐三大市場銷售。至於首款採用MEB 平台的ID 3,則只在歐洲市場售賣。
作為一款全球車型,顯然ID 4 也是近些年來大眾最重磅的車型。
大眾北美分部CEO Scott Keogh 也表示:“如果沒有排放門,恐怕ID 4 也不會這麼快落地。”
從定價來看,ID 4 是一款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車型。雖然4 萬美元的價碼高於美國新車平均售價的3.6 萬美元,但如果用上聯邦政府的7500 美元補貼,售價馬上就下來了。
2022 年在田納西工廠量產後,其在美國的售價將進一步降至3.5 萬美元(補貼後2.75 萬美元)。
借助ID 4,大眾能直接與特斯拉競爭,後者的同類產品Model Y 售價可是超過5.2 萬美元。
不過,大眾無意與Model Y 廝殺,它們的主要目標是搶奪CR-V、RAV4 等熱賣燃油產品的市場份額。
眼下,市場上有不少電動產品,Model 3、日產聆風、雪佛蘭Bolt 以及大眾的e-Golf 售價都不高,但它們都不是SUV,而這才是用戶最需要的產品。
大眾認為,ID 4 有機會成為加速美國電動車的普及最重要車型。如今,電動車在美國祇占到整體銷量的3%。
當然,大眾可不是唯一一個瞄準平價電動SUV 市場的廠商,福特、通用、日產等廠商未來幾年都有計劃推出小型純電SUV。
不過,大眾認為自己是行動最快的,ID 4 的線上預約今天已經正式開啟,美國市場首批交車則定在明年第一季度。
L2級自動駕駛,與特斯拉電動化正剛
美國市場銷售的ID 4 將搭載82 kWh 電池組,車輛採用單電機後驅模式。據悉,起初登陸美國市場的ID 4 將採用LG 化學的電池組。不過,轉入田納西工廠量產後,則會換用SK Innovation 的電池(最近在大眾田納西工廠附近開了個造價20 億美元的電池廠)。
性能方面,ID 4 較為溫和,其電機最大可輸出201 馬力,進口版的續航則為250 英里(EPA 標準)。至於302 馬力的四驅版本,則會在2021 年晚些時候開賣。
除了誘人的價格,ID 4 還送三年時間的免費充電(在旗下的Electrify America 充電站)。
ID 4 支持直流和交流兩種快充方式,其隨車的11kw 充電器每小時能補能33 英里,直流快充站的125kW 充電樁則能在38 分鐘時間裡從5% 充到80%。
車輛外形方面,ID 4 並不出挑,但絕對夠酷,這也符合其平價車型的定位。
ID 4 前臉看起來更像個笑臉,而不是當下大多數車型那種凶神惡煞的感覺。“現在的流行趨勢是把車弄得像憤怒的小鳥,打我們更想回到甲殼蟲那個時代,給用戶一個漂漂亮亮的笑臉。大眾想為用戶帶來愉悅,而不是憤怒。”Keogh 說道。
回歸甲殼蟲時代事實上也是大眾的市場戰略,大眾想用這種外形討好兩個消費者群體:一是那些大眾T 型車陪伴長大的嬰兒潮一代,而是喜歡復古風的千禧一代。
由於取消了傳統燃油機,ID 4 在車身尺寸縮小的情況下獲得了與大眾途觀同等的空間。
不過,最吸引人的還是ID 4 的內飾氛圍燈。除了用燈光給人以豪華和儀式感,大眾這套ID Light 還能用不同的顏色與聲音向駕駛員發信號。
既然是電動車,中控大屏總不能少吧?
當然,不過跟特斯拉一塊巨屏相比,ID 4 採用了雙屏設計,方向盤前那塊5.3 英寸,而中控則是10 英寸。
如果你願意多加4500 美元,就能把中控那塊升級到12 英寸。
與其他廠商濫用大屏的做派相比,這樣的配置感覺清爽了不少。信息娛樂系統的控制則有手勢和語音兩種,喚醒口令是“Hello ID”。
如果訂閱了大眾的“無線計劃”,還能得到無線充電、無線Carplay 等功能。
至於駕駛輔助系統IQ Drive(包含自動剎車、盲點監測、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ADAS 功能),則是ID 4 的標配。大眾堅信,ID 4 的交付肯定會比ID 3 順利不少,後者在軟件bug 上可是吃了大虧。
ID 3 和ID 4 只是大眾660 億美元電動化豪賭激起的前兩個水花。
未來,大型SUV ID Roomzz、皮卡ID Buggy 和T1 復刻版小面ID Buzz 也會接踵而至,而所有這些車型的核心都是MEB 模塊化電動平台。
ID 家族並非大眾第一次涉足電動機,在此之前保時捷就發布了Taycan,而奧迪則有E-Tron 系列(2018 年),未來這些車型將攜起手來在不同的細分市場搶蛋糕,同時也是德國巨頭甩掉排放門包袱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