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奈雪、喜茶、星巴克先後入局誰在引爆“人造肉”狂歡?
又一PE巨頭“殺入”火爆全球的植物肉領域。2020年9月22日,亞洲植物性科研食品企業Green Monday Holdings綠客盟宣布完成高達7千萬美元(約合4.8億元)融資,由TPG旗下睿思基金(TheRise Fund)和太古股份有限公司(Swire Pacific Limited)領投,創下亞洲植物性食品行業最大單筆融資記錄。
在Green Monday Holdings綠客盟的新進投資者中,更是出現了國際巨星王力宏的身影。實際上,植物肉領域早已聚集李嘉誠、比爾蓋茨等商界大鱷,及淡馬錫、Horizons Ventures、經緯中國、愉悅資本等投資巨頭。
半個月前,“人造肉”概念就曾在中國掀起風波。
2020年9月8日,有“人造肉第一股”之稱的Beyond Meat宣布,將在浙江省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兩家工廠,將主要生產設施引入中國。在此之前,Beyond Meat已進入中國市場,部分城市的盒馬鮮生、星巴克、肯德基等零售終端已開始銷售該品牌產品。
Beyond Meat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Ethan Brown曾表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肉產品市場之一,也有潛力成為最大的植物肉產品市場。”
在素食主義並不盛行的中國,“嚐鮮”的消費者撐得起食品玩家與VC/PE的這場狂歡嗎?
每週1-2家新公司出現,星巴克、喜茶、奈雪入局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岩曾透露稱,“基本上每兩個星期,我們都能看到1到2家新的公司出現,還有一些大的食品企業在往植物肉方面轉型。 ”
TPG中國區管理合夥人孫強提到,與畜牧養殖獲取的肉類蛋白質相比,生產植物蛋白質更具可持續性,資源消耗更少,對環境更友好。
2019年起,“人造肉”風口再起,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亞洲,尤其是中國,成為了各路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
“亞洲市場本來就是個很大的市場,純粹用人口計算的話,全球接近6成人口都在亞洲。所以,雖然之前亞洲相對其他地區對植物肉的關注略為滯後,但亞洲消費者對植物肉的接受度正在迅速增加,健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也必定是全球的大方向。”Green Monday Group 綠客盟集團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楊大偉對投中網表示。
2019年中秋節期間,珍肉與上海老字號品牌老大房合作,推出第一塊“植物鮮肉月餅”。除月餅之外,珍肉也曾上線適用於川渝火鍋場景的“植物小酥肉”和社交美食爆品“植物小龍蝦”,此外,即將上市的還有“植物肉排”和“珍味XO肉醬”。
“從外觀來看,這款植物人造肉月餅的肉餡仿真度很高,擠壓有彈性,且會溢出類似脂肪的油脂。不過與真肉相比,其肉餡風味相對單調,咀嚼的纖維感有待加強,最主要的是少了一點靈魂——肉香。”首款“人造肉月餅”內部試吃者表示。
2019年11月,奈雪的茶旗下奈雪夢工廠開業時,推出了未來漢堡、綠星漢堡,及墨西哥肉沫卷這三款,原材料來自於人造肉製造商STARFIELD的新產品。據了解,在開賣當天,三款人造肉產品僅上架一小時就被眾多消費者一掃而空。
2020年5月18日,喜茶官宣稱,已聯合STARFIELD推出植物肉漢堡“未來肉芝士堡”,售價25元,全國配備烤箱的喜茶門店均有該款產品出售。在官微評論區,許多用戶表示開售即賣光:“剛準備衝告訴我售罄了”“一下子就被買完了”。
2020年5月20日,雀巢被曝出增資1億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7.3億元)用來投建雀巢亞洲首個人造肉工廠。
2020年9月,星巴克宣布將在亞洲地區增加植物性食品和飲料的菜單,其中供應商包括Green Monday和Beyond Meat。實際上,早在2020年4月,星巴克就已在中國已經上市了多款植物肉產品,包括植物肉千層面,植物肉甜辣手捲。
彼時,隨著Beyond Meat與星巴克達成合作正式進軍中國市場,A股人造肉概念板塊隨之集體大漲,豐樂種業、雙塔食品、大北農等相關概念股都曾因其一度漲停。
尚無巨頭跑出,很多公司停留在“概念”階段
“事實上,推廣植物肉是一個很漫長的工作,將十幾億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並非一兩年的事,隨著越來越多人認識植物肉,當中的潛力無疑非常巨大。植物肉不僅比傳統肉類健康,在資源運用方面上也更有效益,無論從個人或整個國家的層面而言,都是個更好的選擇。”楊大偉提到。
在中國,A股的“人造肉”概念誕生於2019年6月。
2019年6月10日,雙塔食品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表示,雙塔食品的蛋白原料通過經銷商供應給Beyond Meat,目前屬於間接供貨狀態,並明確表示公司所生產的豌豆蛋白產品可以用作生產“人造肉”的原材料。
2019年6月27日,公司又在互動平台上表示,開始進行“人造肉”研發,今後“人造肉”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將會成為重點工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生產“人造肉月餅”的雙塔食品依舊是國內唯一一家承認將“人造肉”產品落地的A股公司。包括豐樂種業、維維股份、海欣食品、交大昂立等企業均未公開談及“人造肉”的研發,更未嘗試炒熱“人造肉”概念。
“目前很多公司都不具備生產’人造肉’的能力,中國食品公司在這一領域做素食較多,如雙塔食品出口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豌豆蛋白也屬於半成品。”人造肉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
“’人造肉’是媒體和投資圈提出的說法。實際上,稱為’植物肉’更為貼切”,專注於植物肉市場投資的道夫子食品國際公司聯合創始人張濤提到。
據投中網查證,目前,中國做“植物肉”業務的三大企業包括深圳齊善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和寧波素蓮食品。
其中,深圳齊善食品成立於1993年,產品包括高纖維蒟篛製品、大豆蛋白製品、小麥蛋白製品等近300個品種;江蘇鴻昶食品成立於2010年,產品線囊括精緻火腿、陽光美式、經典東方等系列多達上百個品種;寧波素蓮食品成立於2010年,主要經營品種豐富的素食類產品。
但是,國內人造肉市場剛剛開始,規模較小,尚無巨頭跑出。
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上述三家企業的營收分別為3億元、6000萬元和3000萬元,而Beyond Meat同期的營收為8790萬美元,約合6億元人民幣,大於三家企業之和。
千億市場爆發之際,“吃動物”逐漸變得“奢侈”?
天風證券的近期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約合821億元),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約合1894億元)。
全球範圍內,除人造肉生產企業之外,傳統肉類公司也通過投資等方式進入該行業,包括嘉吉、荷美食品公司、JBS和泰森食品公司等巨頭,同時也吸引了Tyson Foods、General Mills等食品產業鏈公司入局。
但在中國,艾媒諮詢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非常願意、比較願意嘗試人造肉產品的受訪者占到29.7%,但是非常不願意、不願意嘗試的比例高達51.3%。在不願意嘗試人造肉的消費者中,近一半是出於心理因素的影響,擔心技術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兩個降低消費者嘗試意願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中國的素食主義並不盛行。
現階段,如何讓消費者不僅止步於嚐鮮,成為喜茶、奈雪、星巴克等入場玩家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然而除了繼續開發更適合人造肉的成品外,成本問題、口感問題都需要等待人造肉培育技術的下一步發展才有改善的可能。
“掌握當地消費者飲食習慣至關重要。”楊大偉告訴投中網,“中國並非單一市場,華東、華南、華西或華北都有不同的飲食文化與習慣,因此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來推廣。植物肉雖然是個大概念,但在每個地方如何迎合當地口味再深化很重要。”
STARFIELD也表示,接下來將利用食品科技,將牛肉,像魚肉、雞肉、豬肉等類別作為未來研發的重點方向。
楊大偉相信,市場認知度需要時間建立,即使在美國或歐洲,植物肉的認知度也是通過很多人用多年的努力經營出來。目前,對於植物肉創業者而言,亞洲市場的挑戰就是要先克服某些消費者的固有觀念,挖掘其中隱藏的巨大機遇。
“打個比方,世界上第一代的手機並不是今日我們在使用的手機,第一代的計算機也不是今天的計算機,同樣今天的第一代植物肉也不會是三年、五年或七年後的植物肉,所以相信會有更多的改良空間。”
楊大偉甚至大膽預測稱,“其實可能到未來,吃動物有可能會變成’奢侈品’,因為養殖動物所需的能源和消耗實在太大,而且今時今日大家見到各種各樣的病菌、疾病、疫情等等,都證明以動物蛋白為主導的食品供應鍊是脆弱的。”
不僅如此,“環保”也已成為驅動植物肉消費的一大因素。
“純素植物肉’OmniPork新豬肉’的出現,為備受全球各地喜愛傳統中式菜式的人,帶來更健康的版本,盡享美味之餘,同時為地球出一分力。”作為Green Monday Holdings綠客盟的投資人,王力宏同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