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地球大小的“圓周率行星” 每隔3.14天繞著恆星運行一周
據外媒CNET報導,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圓周率行星”。由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發現了一顆遙遠的行星,它每隔3.14天就繞著恆星運行一次,這與著名的圓周率的前三位數相映成趣。
麻省理工學院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將這顆地球大小的岩石行星K2-315b描述為“炙熱”和“可能不適合居住”。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Prajwal Niraula說:“這顆行星就像鐘錶一樣移動。”他是本週在《天文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關於這顆行星的論文的主要作者。
該團隊在美國宇航局(NASA)開普勒太空望遠鏡K2任務於2017年收集的數據中發現了這顆系外行星。2018年,這台行星搜尋望遠鏡進入了永久睡眠模式。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地面的Speculoos望遠鏡網絡再次觀測,確認了這顆行星的存在。
K2-315b必須快速移動,以保持其圍繞冷而昏暗的主星的“圓周率”軌道。這顆系外行星以每小時18.1萬英里(29.1萬公里)的速度移動。與恆星的密切關係意味著這顆行星的表面溫度達到約177攝氏度。
研究小組表示,這顆行星可能是NASA拖延已久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未來觀測的絕佳候選者,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它的大氣層。
麻省理工學院稱K2-315b的偶然軌道是“天文學和數學的愉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