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犀牛日:拯救北白犀的一線生機
2018年3月19日,蘇丹(Sudan)離開了我們。牠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後一頭雄性北部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由於年邁體衰,且飽受病痛之苦,無法站立,來自保護區與捷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為牠實施了安樂死。
蘇丹在接受安樂死之前,飼養員Joseph Wachira 正在悲傷地撫摸牠© Ami Vitale / National Geographic
至此,北部白犀牛這一亞種僅剩下兩頭雌性,納金(Najin)和法圖(Fatu)。
沒有了雄性個體,北白犀就失去了自然繁育的機會。這樣的情況下,拯救北白犀還有希望嗎?
有的。
就讓我們從故事的始端娓娓道來。。。。。。
北部白犀牛的古往今來
1903年,一頭在蘇丹白尼羅河附近獵殺的犀牛被展出後,科學界才首次知道了這個物種。1908年,自然學家從鮑威爾-科頓博物館(Powell-Cotton Museum)內的頭骨標本中首次描述了這個亞種。
當時人們發現,這個亞種雖然只在當地區域內分佈,並可能受到人類定居環境、草原棲息地的適宜性、熱帶稀樹草原林地和水源的影響,但牠們的種群數量還是相當多的。
在乍得南部、中非共和國北部和東部、蘇丹西南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和烏干達西北部都有牠們的身影。
加蘭巴國家公園內的一頭雄性北部白犀牛 © Kes Hiilman-Smith
歷史文獻中,北白犀的東南部邊界(尼羅河、剛果金北部和烏干達區域)與南白犀的北部邊界(贊比西河)之間並沒有白犀牛存在的記錄,這兩個邊界距離約為2000公里。
有可能是最後一次冰川期的氣候和植被變化將這一個連續的範圍分離開來[2],之後在這兩端形成了兩個亞種,且很可能在更長的時間內沒有發生基因交流。
1982年,科研團隊在對線粒體DNA的遺傳差異進行研究後指出,這兩個亞種大約在200萬年前就分離了。雖然他們的樣本量太小,不能一概而論,但這確實表明兩個亞種有明顯的形態差異。
Fatu正在Ol Pejeta保護區內吃草,背景是Najin和南白犀Tauwo © Ami Vitale / Ol Pejeta
從外形來看,北白犀顱骨的背凹較小,成年個體的體毛更少。兩亞種的身高比例也不同,北白犀相對更矮一些。
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牠們的保護狀態。
命運“分道揚鑣”的南北白犀
南白犀在二十世紀初幾乎滅絕,但在之後數量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恢復,目前的數量在17,212至18,915頭之間。
南部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肯尼亞 © Martin Harvey / WWF
北白犀就沒那麼幸運了,在1979年至1981年對非洲犀牛的調查表明,北白犀的情況很嚴重,數量很少,且下降速率非常高。
1979-80年的階段性調查中,北白犀的種群數量已經少於1000頭,之後在1981年調查中發現數量最多不超過700頭。
1983年,一項僅針對北白犀的調查指出,野生北白犀的數量可能已經下降到不足50頭。
雖然早些時候的數量存在被高估的情況,但自1979年以來,北白犀的消亡遠遠超過了80%。
Najin和她的飼養員Zacharia Mutai © Justin Mott / Ol Pejeta
當時盜獵者為了獲得犀牛角而開始在非洲大量獵殺犀牛,再加上當地的內戰動亂,北白犀的數量大量減少。
1993年,北白犀的數量回升至約30頭;但好景不長,隨著盜獵活動的捲土重來,北白犀於2008年被宣布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就只剩下8頭北白犀圈養在動物園裡。
人工繁育的一線生機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憂心仲仲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們便嘗試用人工飼養育種來拯救牠們,收集並儲存雄性的精子。
這個雄心勃勃的繁殖育種計劃開展至今,最終只有四頭犀牛出生,現在僅存的納金和法圖是最後兩頭個體。
Najin與她的飼養員Zacharia Mutai © Cesare Galli / Avantea / Ol Pejeta
2014年,人們發現牠們均不能再成功繁殖犀牛寶寶。雖然納金生下了法圖,但納金現在後腿有傷,如果再次懷孕,這有可能會損害到她自身的健康。同時,法圖被發現子宮內膜退化。
而在這前後幾年裡,動物園裡其他僅存的幾頭北白犀也相繼去世。如今,最後一頭雄性北白犀蘇丹已於2018年離世……
現在仍有一線生機:人工繁育。
由於已經沒有雄性,雌性的北白犀也無法再次懷孕,人工繁育可以說是一個複雜而且風險較高的過程。
雖然科學家們已經儲存了精子,但他們還需收集卵子,這需要給雌性注射長達兩個小時的鎮靜劑。
Fatu正在進行取卵手術© Ami Vitale / Ol Pejeta
然後,他們會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個可存活的胚胎—— 這是以前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也沒有足夠的實踐經驗。但這也僅僅是難題的開始。
2015年10月,在一個巧合下,需要給幾隻雌性南白犀治療牠們的繁殖問題,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收集牠們的卵子作為治療的一部分。
收集到的卵子被送往位於意大利的動物繁殖實驗室,在那裡,科學家們發展並完善了一項創造可存活胚胎的技術。
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上,研究人員在2019年8月22日成功地提取了納金和法圖的卵子,並將它們空運到了意大利。
三天后,科學家用一頭雄性北白犀的精子使卵子成功受精。又過了一個星期,其中兩個卵子進入了發育階段,這時胚胎可以被冷凍並保存起來,以備將來之用。
培育過程© Ami Vitale / Ol Pejeta
Fatu的4枚卵細胞和Najin的3枚卵細胞,都達到可以受精的成熟狀態 © Ami Vitale / Ol Pejeta
2019年12月另一次卵子收集後,又成功產生了一個胚胎。
今年8月,再次成功地收集到了十枚卵子。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有希望的南白犀代孕媽媽,最好是那些曾成功懷孕過的個體。
樂觀地來看,一頭南白犀是有可能成功攜帶北白犀胚胎並分娩的,因為這兩個物種的懷孕週期是相同的。但介於子宮頸的形狀,將胚胎移植到代孕媽媽身上還是很棘手的。
Fatu的4枚卵細胞和Najin的3枚卵細胞,都達到可以受精的成熟狀態 © Ami Vitale / Ol Pejeta
最終的目標是將北白犀的繁殖數量恢復到牠們原來水平,這需要至少幾十年的時間。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擁有足夠多的個體樣本,是有可能重現具有一個世紀前物種遺傳多樣性的種群。
保護犀牛,我們能做的有很多
犀牛曾經遍布歐亞大陸和非洲,但由於棲息地的喪失、盜獵與非法貿易活動、政治衝突等威脅,五種犀牛中有三種已被IUCN受威脅物种红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CR)。
過去十年,已有近萬頭非洲犀牛被盜獵,相當於每天約三頭犀牛遭非法獵殺。
在分佈國和相關國家實施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努力下,犀牛盜獵數量在近五年的時間裡持續下降。相較2018年,2019年南非境內犀牛盜獵數量減少了175起(現存80%以上的犀牛都分佈在南非)。
在南非公佈的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中,犀牛盜獵又再次減少了近53%(相較於2019年同期) —— 自今年年初以來,南非境內遭盜獵的犀牛數量為166頭。
熊貓君將繼續致力於推動新技術打擊盜獵活動,並幫助地方政府和社區共同保護犀牛種群。
我們還通過市場監測、研究與公眾宣傳等方式,與社交媒體平台、互聯網企業、運輸行業等合作,幫助提高他們識別和處理能力,助力地方和國際執法工作。
飼養員們與Najin和Fatu建立了深厚的關係 © Justin Mott / Ol Pejeta
保護犀牛,我們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這些:
– 拒絕購買、出售、運輸、郵寄、進出口犀牛角等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
– 做一名負責任的旅行者,保護旅遊目的地生態環境,選擇環境友好或有助於提升當地社區可持續經濟的旅遊紀念品,減少食物浪費等等;
– 遇到身邊計劃出境游的朋友,應該禮貌性地提醒:未經允許私自攜帶皮毛、肉類、牙/角、野生植物及種子等野生動植物及其製品出入境是違法的;
– 如發現違法交易野生動物的行為或者線索,可以向當地森林公安或者平台進行舉報(例如,騰訊110小程序);
– 提高對瀕危物種及其製品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