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動作可以透露我們的身份
據國外媒體報導,在翻閱過去的一些研究論文時,希拉麗•埃爾芬拜因(Hillary Elfenbein)在一項著名研究的照片中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這項研究是在80年代末開展的,要求志願者們回答能否判斷出照片上日本人和高加索人的情緒。其中有些“日本人”其實是美籍日裔,其他則都是日本籍。
埃爾芬拜因觀察這些照片時意識到,她可以分出哪些是美籍日裔、哪些是日本籍。她的合作研究者艾比•馬什(Abby Marsh)也可以。因此,她們開展了一項實驗。
她們發現,參與測試的美國人都能很容易地辨認出哪些是日本籍、哪些是美籍日裔,儘管他們屬於同一民族。辨認目標都穿著相同的衣服,打光也完全相同。當兩類人面無表情時,受試者很難將他們區分開來。但當他們表現出自己的情感時,他們身上的日本特徵或美國特徵就會浮現出來,在露出悲傷的表情時,區別尤為明顯。
你也許也有過這種經歷。如果你去過國外,可能會突然覺得剛才經過的一位陌生人是自己的本國同胞。這種信號有時可能會很明顯。
如果你看過電影《無恥混蛋》,你就會知道,德國人和英國人用手指比劃數字3的方式是不同的。德國人會舉起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英國人則會將小拇指和大拇指並在一起、舉起其餘三根手指。)大多數人在見到另一種比劃方式之前,都不會意識到還存在這種區別。
有些信號也許是無意之舉,有些則帶有目的性。據說,普京會在走路時展示自己受過的“克格勃”武器訓練,持槍一側的手臂總是一動不動地固定在身側。
繼最開始的發現之後,馬什和埃爾芬拜因又發現了更多“非語言口音”,即那些我們在無意間做出的、可以透露自己來歷的動作。例如,美國人就可以從某人微笑、揮手或走路的方式中判斷出對方是澳大利亞人。
“這個現像很容易發現,”馬什指出,“我們開展了兩項研究,均發現了這一效應。我們考察的行為在他們身上都能看到。”
還有更多近期研究也支持她們的發現。格拉斯哥大學的一支團隊對一台計算機的識別能力展開了訓練,然後在一張模擬出的人臉上生成了60多種不同的“非語言方言”。往往僅憑一些幾乎無法分辨的區別,如皺鼻子和噘嘴的方式等等,就能區分出這些模擬表情所屬的人種。但當研究人員向東亞人展示這些模擬出的“東亞人”表情時,他們辨認出這些表情遠比辨認“西方人”的表情輕鬆。“這項研究聽上去比實際難得多。”該實驗室的瑞秋•傑克(Rachael Jack)表示。例如在真正開始研究之前,他們必須弄清英文和中文中哪些詞彙表達的情緒大致對應。
不過傑克指出,從理論上來說,機器人最終應當能模擬出全世界任何文化和任何情境下表情的細微差異。在去年的一項研究中,傑克等人發現,就連高潮時的面部表情也存在“文化差異”。
非語言口音的存在本不該這麼令人意外。人們本就能辨認出每個人的聲音和麵龐,甚至還有各人的走路或跑步姿勢,儘管並不清楚究竟是依靠什麼辨認出來的。中國銀河水滴科技公司稱,他們的軟件可以利用某個人走路的視頻識別出此人的身份,準確率高達94%。如果各人的行為舉止都如此具有辨識性,那麼屬於同一群體的人也可能擁有一些相同之處,並且很容易被外人看出來。
已經有證據顯示,我們從肢體語言中分辨出的信息遠比自己意識到的要多。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展示了一些網球賽重要得分點後、緊接著拍攝的照片,結果與運動員的面部照片相比,受試者更容易從他們的身體照片中判斷出他們輸贏與否。如果從面部看上去像是輸了、但從身體看上去像是贏了,或者反過來,身體總是能主導人們的判斷。後來開展的一項類似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並且當運動員是東亞人時,香港的大學生們的判斷準確率還會更高,再次說明我們更擅長辨認出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肢體“口音”,因為我們經常在身邊人身上看到這些。
生物學家與攝影師馬克•莫菲特(Mark Moffett)在新書《人群》(The Human Swarm)中提出,“非語言口音”起到了社會標註物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將“我們”與“他們”區分開來。有時這些標誌物還會攜帶一些更詳細的信息,不過並不一定全都可靠。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在一項經典研究中發現,受試者們很擅長通過判斷照片中誰看上去更有“能力”來猜出選舉獲勝者。就連把這些照片展示給兒童看、讓他們為電子遊戲選擇一位“船長”,兒童也能成為“政治專家”。不過,看上去可靠和實際可靠之間似乎並沒有什麼關聯。
此外,有些人的臉似乎的確能記錄下他們經歷過的生活。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給受試者們看了一些從約會APP上找來的、面無表情的照片,結果人們能相當準確地判斷出哪些是富人、哪些是窮人。哪怕只有眼睛、尤其是嘴巴,他們仍然能夠判斷出來。進一步考察之後,研究人們總結道,富人看上去比窮人稍微多一點吸引力、也多一點積極的感覺(看上去更開心、更討人喜歡)。但如果照片上的人都在微笑、並且都做出了一副積極向上的表情,受試者就無法分辨窮富了。
這些微妙信息的存在也許能解釋我們在看待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群時、腦海中忍不住冒出的偏見。就像我們觀察到的那樣,外人往往更難理解某類人群的“非語言口音”。
不過,如果人們想要被他人理解,也能設法更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感受。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近期開展的一項研究提出,這也許就是現代美國人的口音聽上去積極上揚的原因。該理論認為,如果某地區住有大量移民,他們往往很難理解彼此的意圖,但為了日常生活的便利,他們只能盡力一試。因此該研究作者猜測,他們需要滿臉含笑、還需要藉助大量手勢才能進行交流。
研究人員在查閱相關數據時發現,美國等具有“高度祖籍多樣性”的國家的人更愛笑。就連在美國各州考察時,也能觀察到這一規律。美國人總覺得外國人看上去很高冷,外國人又總覺得美國人總像瘋子一樣樂呵呵的,也許彼此迥異的歷史能夠解釋這種刻板印象的存在。
至少當人們真的想理解彼此時,“非語言口音”的存在證明,還好我們會說話。(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