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全球僅有獵鷹9號可複用?中國火箭創業者們討論
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CEO劉百奇認為,認知是原因之一。俄羅斯、歐空局雖然也開始探索可重複使用火箭,但並未將重複使用作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資本認為重複使用不是方向就不會支持,創業者認為不是方向就不會出來創業,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嚴峻的挑戰。”
2015年,SpaceX獵鷹9號首次實現火箭回收。為什麼至今全世界僅有這一款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一群造火箭的創業者們聚在一起聊了聊。
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霍甲認為,時間是最不可逾越的因素。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大多成立於2015年及以後,發展階段不同,“美國衛星產業很早就開始商業化了,我們是衛星和火箭同步商業化,大家還在路上。”
火箭可重複使用、整流罩可回收,在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葛明和看來,這更多是SpaceX對於技術的極致追求。一個企業“做得有多好就可以在市場上佔多大的市場份額”,“如果這方面做得不夠強,自然而然就會拉開差距。”
時間是最不可逾越的因素,認知是挑戰
2015年,獵鷹9號首次實現火箭回收。馬斯克曾表示,最新的獵鷹9號在幾乎不需要翻新的條件下可以完成10次發射任務,在可翻新的條件下能完成100次發射任務。而現在獵鷹9號可重複使用次數的最高記錄是6次。為什麼目前全世界真正意義上能夠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只有一款獵鷹9號?
火箭可重複使用、整流罩可回收,在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葛明和看來,這更多是SpaceX對於技術的極致追求。一個企業“做得有多好就可以在市場上佔多大的市場份額”,“如果這方面做得不夠強,自然而然就會拉開差距。”
葛明和表示,兩極分化取決於商業火箭公司對於產品的可靠性、性價比以及運力的綜合把握程度。當然,除了技術積累,商業公司的創始團隊對於市場的理解、風險的識別和判斷都會影響相應的決策。
2002年,在洛杉磯郊區埃爾塞貢多格蘭大道東1310號,馬斯克租了一間舊倉庫用於開展太空事業,毫不起眼的SpaceX成立了。
“時間是最不可逾越的因素。”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霍甲認為,中國民營航天企業大多成立於2015年及以後,“成立時間差距十幾年,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
由於發展階段不同,“美國商業衛星產業鏈比國內先進了不止20年,他們的需求一直在發展。美國衛星產業很早就開始商業化了,我們是衛星和火箭同步商業化,大家還在路上。”至於商業氛圍,霍甲表示,“SpaceX的融資非常順利,美國融資資金配置非常高效。”
除了技術問題、發展階段、商業環境,星河動力(北京)空間科技有限公司CEO劉百奇認為,認知也是原因之一。俄羅斯、歐空局雖然也開始探索可重複使用火箭,但並未將重複使用作為其主要發展方向。“資本認為重複使用不是方向就不會支持,創業者認為不是方向就不會出來創業,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嚴峻的挑戰。”
在重複使用火箭上,雖然世界都晚於馬斯克,“但我們勤奮,跑得很快,成立了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去年民營火箭已經入軌了。”劉百奇表示,商業航天使用的技術並非航天產業中最高端的技術,中國在大規模製造方面也有一定基礎,只要認准方向,持續努力,中國很快就會迎頭趕上。
第一性原理攻克難點,面向市場需求創新
“SpaceX為什麼要做回收?核心就是為了降成本。”嘗試過各種各樣降低成本的方案後,“大家發現還是垂直把它回收回來是最省成本的。”霍甲表示,馬斯克通過這種第一性原理挖掘到事物本質,發現垂直回收遇到哪些難點直接攻克就可以了。
在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羅毅看來,這是一種底層思維邏輯,從需求出發,而非技術思維。“所謂技術思維,就是你手上有個錘子,你看什麼都是釘子。”
火箭回收是為了降成本,鑽孔公司挖隧道是滿足長途運輸,特斯拉電動車是為了滿足地面運輸需求,“一切都是為了乾成這件事找相應的解決途徑,只要這個技術在物理層面是可行的。”
思維之上是創新。“在商業航天,創新是科技型企業的生命力。在航天領域,沒有創新的企業沒有生存力。”但這種創新究竟是什麼?劉百奇說,是面向市場需求的創新,是面向商業閉環的創新,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獵鷹9號梅林發動機剛做出來時被外界瞧不起,“因為馬斯克做這麼一個開式循環的這麼差的發動機,推力又小,性能又差,但現在大家認為這個發動機是神機。”
獵鷹9號和獵鷹重型的技術都非馬斯克原創,“但他結合到他的商業場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了細節技術創新,並且做了商業閉環。”劉百奇說,這一點值得中國企業學習。
決定SpaceX頭部企業地位的一個原因是拿得出手的產品。商業火箭公司必須邁過3個門檻,霍甲認為,第一是火箭發射入軌,“不入軌就沒有產品”,但很多公司以及國家還掙扎在這一步。
第二是重複使用,“不重複使用無法大幅度降低成本。”“人家有現成方案你不去走,那是你想不開。”
第三是能否像特斯拉汽車一樣量產,“SpaceX也在量產的路上,當然現在還沒有達到非常大規模的量產,但它正在和特斯拉的生產流程磨合。”
讓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曹夢更關注和認可的是SpaceX的扁平式管理,並且更尊重行業發展特性,將近80%的零部件全部由自己配套生產,整合產業鏈,“這對技術實現以及質量控制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