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是怎麼成為廣告商公敵的?
隨著蘋果九月發布會的閉幕,我們也迎來了iOS 14的正式版本。在昨天,小雷已經在文章《用了三個月的iOS 14,現在告訴你到底該不該升級》中給出了雷科技編輯在iOS 14使用三個月後的實際感受和升級建議。但在那篇文章中,小雷也提到,iOS 14對於隱私的保障措施,已經在開發者中引發了軒然大波,特別是蘋果對於”廣告追踪“的限制,讓Facebook等社交巨頭寢食難安,還特地發出公告,警告iOS 14此次措施帶來的嚴重性。
文丨雷科技
是什麼讓廠商如此寢食難安?若說起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們還要從七年前開始說起
蘋果的隱私之路
相信各位都聽說過這樣的傳言:當你和同事談論某些東西之後,手機上的購物軟件就會自動推送你剛才談論的物品,雖然這個傳言至今還沒有在代碼方面進行實際證明或證偽,但也生動說明了當今互聯網推崇的“精準推送”對於隱私的侵害。
其實在幾年前,若想精准定位你的個人信息,根本不需要偷拍、錄音這樣大費周章。手機的序列號(IMEI碼)、mac地址都是具有高度辨識性的信息,廠商只要獲取這些信息,然後再進行行為分析,就可以得出該名用戶的大致畫像。
在和廣告廠商的博弈中,蘋果雖然招式凌厲,迅速封殺了廠商利用IMEI碼和mac地址進行用戶畫像的行為,但也對廠商進行了妥協:在iOS 6上,蘋果推出了名為IDFA(廣告標識符)的標記,廠商可以據此進行“官方的”信息收集。雖然蘋果規定,用戶可以隨時重置IDFA,但收效並不顯著,根據ADjust和AppsFlyer的數據顯示,用戶打開此項功能的概率僅有10—20%左右。
IDFA的局限性不止於此,蘋果規定,為了避免設備信息的唯一性,每個應用獲取的IDFA是不同的。但這顯然阻擋不了互聯網巨頭們,要知道,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互聯網巨頭的觸手都已經伸到了應用生態的方方面面,就算IDFA不同,巨頭們也可以通過賬號、設備指紋等手段來進行多方對比,鎖定一個用戶。更有甚者,甚至將IDFA的相關信息寫到了蘋果的密碼保障程序“鑰匙串”中,哪怕設備的IFDA被重置,廠商依然能夠用鑰匙串進行匹配。
但廣告商的好日子在今年可能就到頭了,隨著蘋果生態鏈建設的不斷完善,它的商業話語權也在逐漸增加。IDFA是蘋果與廣告公司相互妥協的結果,但現在的蘋果已經不需要這樣了,在WWDC 2020大會上,蘋果正式宣布:在iOS 14中,用戶將擁有關閉IDFA的權限,並且會強制在第一次打開App時進行詢問。
此舉一出,引起了各大廠商的軒然大波。
廣告廠商的倉皇
在7月,歐洲16家廣告協會聯手對iOS 14的新隱私政策提出反對,8月份,Facebook也表示,蘋果對於隱私設置的更改將嚴重削弱Facebook的廣告投放能力,網絡廣告收入可能會削減50%以上,要知道,Facebook的廣告營收要占到它總營收的90%以上。
面對廣告商的抱怨,蘋果其實也為他們準備了一條後路:在2018年,蘋果就推出了全新廣告框架SKadnetwork,相較於IDFA,廣告商的所有投放方式都將受到蘋果的嚴密監控,獲得的數據透明度也將大幅下降,靠自家程序員來悄悄監控數據的模式已經徹底被蘋果封殺。
不僅在國外,蘋果的這項措施對於國內廠商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如果你打開國內任何一個大廠商對於廣告商的官方幫助文檔,就會驚訝於iOS和安卓的“區別對待”:廣告平台在iOS上往往會標註:iOSX之後,該手段已不可用,而安卓平台依然能夠較為輕鬆的獲得IMEI碼等數據。儘管國內應用更習慣於賬號體系進行追踪,但設備信息對於國內廠商來說,也是一項重要的考察部分。
當然,蘋果這次做得如此徹底,也激起了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對於蘋果的憤怒,畢竟他們都沒法以賣設備來維持自身的價值。在台下無數次溝通後,蘋果在9月4日宣布,原定於9月份發布的廣告限制功能,將會延期到明年的1月份。
雖然獲得了四個月的“緩刑期”,但廣告主並沒有因此而鬆了一口氣。未來的幾個月內,廠商只能根據現有的客戶數據來盡快構建模型,最大限度地隔絕硬件信息缺失帶來的“定位失靈”,這對於能力不足的中小廠商來說將會是滅頂之災。
個人隱私的演化
其實不僅是蘋果,許多科技公司都開始主動對互聯網廠商的廣告說“不”,微軟、小米都針對設備信息採用了混淆策略,讓廣告商無法像以前那樣輕鬆地獲得信息,這些公司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它們身上的“互聯網”屬性並不過於濃厚,都是在生態已經發展至非常成熟之際,對廣告廠商實行“背刺”。
誠然,這些公司的快刀斬亂麻,是出自對用戶隱私的保障。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在流量時代下,各方進行激烈爭搶的現實——我們常說“私域流量”,其實設備以及背後的生態就是天生的“私域流量”,當硬件廠商開始發展軟件,軟件廠商親近互聯網的時候,純互聯網廠商的末日就來臨了。
但不論動機如何,隱私保護依然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命題。越多的數據存放意味著越高的洩露風險,各大廠商的信息洩露事件已經屢見不鮮。如何不讓自身的信息被更多的巨頭“仔細分析”、如何盡量提升個人信息的獲取和匹配門檻,不被別有用心之人惡意利用,都是在互聯網時代下的一個永恆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