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物流機器人亮相,“小蠻驢”使命必達,每天最多送500個快遞
終於,在9月17日的線上雲棲大會上,期待已久的阿里首款物流機器人驚喜亮相。這是一款面向末端物流場景、提供最後三公里配送服務的智能機器人。雖然阿里還稱之為物流機器人,但從外觀設計來看,其實和一般的自動駕駛物流小車無甚區別。這款物流機器人還有一個意外可愛的名字——小蠻驢。
用阿里的話來說,“驢”曾經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勞動、代步、趕集、載貨工具。如今,人們的生產生活日漸雲化、數字化,但社會運轉最內核的需求從未改變。專職末端物流服務的“小蠻驢”,可以說是數字原生時代的趕集工具。
以“蠻驢”代以物流配送,確實有種“使命必達”的暖萌屬性,與此同時,阿里還期望這款物流機器人能夠做到蠻聰明、蠻能幹、同時也蠻安全。
事實上,“小蠻驢”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具有類人認知智能,大腦應急反應速度是人類7倍。
因此在物流運輸過程中能輕鬆處理複雜路況,能聰明選擇最優路徑;充4度電就能跑100多公里,每天最多能送500個快遞,雷暴閃電、高溫雨雪以及車庫、隧道等極端環境也不影響其性能。
小蠻驢的亮相,也宣告著阿里正式進軍機器人賽道。據悉,阿里巴巴已註冊成立小蠻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進機器人的研發和量產落地。
據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介紹,這款機器人很快將在社區、學校、辦公園區大規模使用。
“小蠻驢”有多聰明?
從外觀設計來看,“小蠻驢”的尺寸為2100*900*1200mm(加上激光雷達高1445mm)。
車身外觀採用銀灰色調,線條圓潤、自帶萌感的同時又不失科技屬性。
雖然身材不大,但車廂格口可以自由定制,按照最多每車滿載50件常規尺寸的快遞/包裹/外賣、每天送貨10次計算,機器人峰值運力可達一天500單。
在車速方面,出於末端場景的安全需要,機器人的最高速度設定為20km/h,這也是一般的物流小車或者機器人慣有的速度。
而在工作續航上,“小蠻驢”採用抽拉式充電電池,每次充電4度、續航里程102公里。機器人行駛100公里所耗費的電量,還不到吃兩小時火鍋用的電。
至於功耗,“小蠻驢”功率僅有615w,不到戴森吹風機的一半(1600w),不到常規家用電磁爐的三分之一(約2000w)。
但作為一款物流機器人,新智駕更關心的,是“小蠻驢”在實際物流運輸上的表現。
雖然,末端的無人配送向來被視為自動駕駛技術較為容易的落地場景之一,但並不意味著它的實際落地就輕而易舉。
因為末端場景下的道路大多是非結構化的,機器人雖是低速行駛,卻要處理極為複雜的博弈需求。
在運送貨物過程中,物流機器人要及時感知、及時避讓社區道路上突然出現的人群、車輛、貓狗及各類障礙物,實現轉彎、急停、會車、倒車等操作。更重要的一點在於智能避讓並非“智障”。
阿里也提到,機器人要實現安全和效率的平衡,或者說解決freezing robot problem(機器人凍結問題,指一旦環境超過某種複雜度,機器人會認為所有向前的路徑都不安全,於是會在原地“凍結”以避免碰撞等)。
如果在環境持續複雜的情況下,車輛的系統顯然會陷入某種癱瘓狀態。
那麼,阿里的“小蠻驢”能否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
據阿里表示,“小蠻驢”足夠智能,它具備類人認知決策能力,自動駕駛率達到99.9999%。在雲棲大會的視頻演示上,也可以看到,能在復雜的末端場景中自如行駛、穩妥避障,順滑處理轉彎、急停、會車、倒車等情況。
同時,“小蠻驢”能夠識別數量上百的行人、車輛的意圖只需0.01秒;遇到危險需要急停時,只需0.1s大腦就能完成決策、規劃並下發控制指令。
更讓新智駕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這款機器人擁有五重安全設計。其係統架構擁有五重冗餘設計:大腦決策、冗余小腦、異常檢測剎車、接觸保護剎車、遠程防護。
此外,“小蠻驢”還具備規模化量產能力。阿里通過自研算法+深度定制,使得機器人的製造成本降低到可量產水平。
由此可見,“小蠻驢”在智能、安全、可量產三方面都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
阿里三年打造一頭“驢”
事實上,阿里從2017年就開始組建內部的自動駕駛團隊,但外界始終未能一窺版圖全貌。今年以來,阿里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動作陸續不斷。
- 6月4日,阿里達摩院自研的高精定位系統完成最新一次迭代,基於多傳感器融合的緊耦合算法,在沒有GPS信號的情況下也能實現厘米級定位。
- 4月22日,阿里達摩院發布了自動駕駛“混合式仿真測試平台”,模擬一次極端場景只需30秒,系統每日虛擬測試里程可超過800萬公里。
- 4月8日,阿里達摩院自主研發出用於車載攝像頭的ISP處理器。搭載這款處理器的自動駕駛車輛能夠大幅提升車載攝像頭在白天和夜間的圖像識別能力。
- 時間更往前推,去年9月的雲棲大會,阿里自動駕駛的帶隊人王剛還發布了AutoDrive 平台,試圖解決自動駕駛場景分類過於粗糙的問題。
這些技術發布看似零碎,但其實都是阿里自動駕駛技術中非常重要的節點。
隨著“小蠻驢”的正式亮相,阿里在自動駕駛物流領域的面紗才算基本解開。
從以上的技術大圖可以看到,阿里主要圍繞“智能、安全、可量產”三點來打磨技術和產品。
比如在算法層面,達摩院提出了“小前台、大中台”算法架構。
阿里自動駕駛的帶隊人王剛曾解釋過
“小前台,大中台”本質上是希望打造一個計算驅動、數據驅動的賦能組織,讓不同算法可以減少對人工設計的依賴。
所以在去年9月的雲棲大會,阿里推出了自動駕駛機器學習平台AutoDrive,由機器替代人工進行算法調參、模型優化,提升算法研發效率,試圖解決自動駕駛場景分類過於粗糙的問題。
基於AutoDrive平台的支持,感知、定位、決策規劃等“小前台”得以不斷提出更輕、更快的算法模型。
當然,在算法不斷讓車輛智能化的同時,阿里也在不斷擺脫算力帶來的掣肘。
而達摩院背靠阿里雲,無疑讓這件事情變得更加輕鬆。阿里雲擁有的大規模雲端計算資源、規模化計算集群工程運維、規模化雲端數據存儲等資源都可以成為阿里物流機器人的技術“奶牛”。
因此在AutoDrive平台基礎上,達摩院搭建了自己的自動駕駛雲平台,將海量數據(場景數據庫、自動駕駛車數據、數據採集車數據)搬上阿里雲,打通數據收集、數據標註、仿真、模型訓練、評價等整套系統。
與此同時,阿里還進行了軟硬協同設計,以減少硬件成本,同時帶來功耗降。
其物流機器人的嵌入式計算平台、傳感器、定位單元等硬件均採用了軟硬一體化設計。達摩院自主研發了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異構計算單元,能以1/3算力的達到同等智能水平。
通過軟硬件協同優化,將計算單元功耗降低72%、成本降低50%、體積壓縮62%。在傳感器方面,達摩院提出了多層級多傳感器融合的技術解決方案,包括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慣導等傳感器。
而這些,都是“小蠻驢”之所以蠻聰明、蠻能幹、同時也蠻安全的原因。
不過這些技術並非只是小蠻驢的專屬。
活動當天,阿里還發布了機器人平台,基於這些靈活的技術模塊,阿里開發各種類型的機器人。
張建鋒在雲棲大會的演講中表示,除了輪式機器人,機器人平台還會開發雙足、履帶等不同類型機器人產品,用於救火救災、防疫消殺、機場服務、景區導覽、安全巡防等場景。
結尾
其實,阿里做機器人物流這件事情,在業內早已是路人皆知。
張建鋒在發布現場說道:“物流配送需求正在極速爆發,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每天將產生10億個配送訂單。”
但末端物流是整個物流體系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環節,對阿里龐大的物流體量而言,確實十分需要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而物流機器人是阿里的解決之道。
很早之前,阿里王剛也說過:
自動駕駛物流並非是要在阿里內部創造新的賽道,相反,它是阿里生態非常自然的延伸,能夠跟內部業務形成配合。利用業務作為牽引,場景作為驅動,帶動阿里自動駕駛技術的提升。
未來,小蠻驢機器人將率先在菜鳥驛站大規模投用,正式邁出藍圖中的第一步。但阿里給我們的描繪的想像空間,還遠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