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m以後的晶體管選擇:CFET?
在VLSI 2020上,IMEC發表了有關單片CFET的有趣論文,我有機會採訪了其中一位作者Airoura Hiroaki。在業界眾所周知,FinFET(FF)即將達到其定標壽命。三星已經宣布,他們將在3nm的時候轉向水平納米片(Horizontal Nanosheets :HNS)。台積電(TSMC)保持3nm的FF,但預計將轉移到2nm的新架構。
假設英特爾當時仍在追求自己的技術,則預計英特爾將保留7nm的FF,然後再遷移至5nm的HNS。
該行業最可能的路線圖是從FF到帶有或不帶有Forksheets的HNS,然後過渡到CFET(Complimentary FETs),請參見圖1。
Imec CMOS路線圖。
從以上技術藍圖來看,28納米使用了High-K/Metal Gate,16納米—14納米導入了FinFET,7納米—5納米採用了EUV曝光設備,此外,還將Co應用於Middle of Line(MOL)上。
MOL是一種將晶體管(FOEL)與多層配線(BEOL)連接在一起的孔(Via),雖然imec使用了Co,還有其他選擇項如Mo、Ru等。
此外,4納米—3納米中採用了具有Nanosheet結構的晶體管。
此次的VLSI座談會上,有關7納米、5納米、3納米的文章發布得比較多,然而,筆者卻發現將Gate All Around(GAA)的Nanosheet結構應用在這些節點上的情況是全球共通的認知。
同時從技術藍圖看,在2納米中,使用搭載了Buried Power Rail(BPR,在晶體管下埋入電源線的構造)的Forksheet晶體管;在1納米中,將會使用採用了BPR的Complementary FET(CFET )。
imec在其內部達成了以下共識:3納米之前採用Nanosheet、2納米採用Forksheet、1納米採用CFET。
也就是說,在此次VLSI座談會上,imec也是基於以上技術藍圖而做的發表。從上圖可以清晰地看出FinFET、Nanosheet、Forksheet、CFET的結構變化。
從FinFET到CFET,通過將Contact Poly Pitch(PP)做到最小、分離nMOS和pMOS,以達到縮小SRAM面積的效果。
Forksheet 和CFET通過堆疊nFET和pFET器件的CFET改善n到p的間距來縮小尺寸,見圖2。
CFET結構在當前的工作中,已經開發了“單片”(monolithic) CFET,方法是將單獨的矽片用於nFET和pFET,然後將它們粘合在一起,而按照順序(sequential),CFET則會將兩種類型的FET都製造在同一矽片上。
Imec聲稱單片技術比順序技術便宜,而順序技術要求SOI會增加襯底成本1%,見圖3。
單片CFET的成本優勢在1納米中,IMEC採用了將nMOS和pMOS縱向排列的CFET(如下圖8),雖然CFET的工藝流程非常複雜,但毫無疑問,極大地縮小了CMOS、SRAM的面積,達到了集成化。
問題是—是否做到了人們所期待的晶體管的特性,這是未來研發的關鍵。
我發現起始晶圓成本高出約1%,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我不相信順序CFET需要SOI,二是,SOI比標準晶圓貴了約1%。整體方法還將需要兩個起始晶圓,而不僅僅是一個。
我認為這種成本分析需要更多的調查。在單片方法中,nFET和pFET在分離的晶圓上製造,從而可以針對該器件優化每個器件的製造流程。每個晶片的處理流程如圖4所示。
圖4.單片CFET的工藝流程。
隨著我們朝N3方向發展,n到p的分離減少了寄生效應並提高了性能。同樣,通過從FF移至GAA)可以在所有四個側面而不是三個側面上提供一個柵極,從而改善了靜電控制。
這項工作中製造的單片CFET為下一代器件提供了順序CFET的替代方案,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