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的兄弟,是達摩院還是驢?
阿里有很多可以自我造血的動物,但達摩院卻是個最大的例外。這個三年前曾被馬雲放狠話“會比集團多活兩年”的科學傢俱樂部,在過了曝光過度的早期宣傳階段後,注定要進入漫長且沉默的掃地僧模式。
畢竟只要一涉及到“基礎研究”,出成果可衡量的時間維度都是按照“年”和“十年”來計算的。甚至阿里內部戲稱,達摩院的工作是按照“初級難熬”,“中級難熬”和“長期難熬”來劃分的。
譬如,AI技術相關的實驗室如果算是“初級難熬”,那麼攻堅難度達到Boss級別的,當然是“10年可能都熬不出頭”的量子計算實驗室。
所以在過去這三年裡,我們每有機會跟達摩院的科學家聊天,都一定會開個玩笑:
“阿里到底怎麼給您定KPI?”
事實上,阿里並非不在乎如何讓這群科學家把手上的代碼輸送到龐大的業務前線去。相反,沒有一家企業願意跟大學校園具備相同屬性,讓科學家們活在自己設立的象牙塔里。
從手機淘寶上受到普遍好評的“拍立淘”,再到2018年收購中天微半導體之後“平頭哥”的橫空出世,達摩院已逐漸改變了那個剛成立時設定的“與現有研發體系保持獨立,專注於中長期技術研發”的隱居模式。
現在的掃地僧們,除了做研究,還要肩負著幫助阿里飼養、馴化和孵化動物的責任。
這次雲棲大會,繼平頭哥之後,達摩院“生”出了第二個亟需賺錢回血的動物——一頭驢。
在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峰發布了這款機器
菜鳥的兄弟,是頭驢
小蠻驢。除了名字非常不具備科技氣質,其代表的應用場景從詞義上就呼之欲出——既然是幫人類馱貨物,那必然與物流有關。
實際上,這個類似於“自動駕駛物流小車”的產品,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因為在三年前,菜鳥ET實驗室也曾推出過一個類似的物種。所以你應該能猜到,新產品背後是阿里達摩院與菜鳥經歷的新一輪架構調整——
達摩院旗下自動駕駛實驗室與菜鳥此前的無人物流車研發部門進行了整合,後者從菜鳥體系剝離後完全併入前者,組成了一個大約300人的新團隊,而名字,叫做“小蠻驢”。
一方面,自動駕駛實驗室在三年前成立的目標便是探尋自動駕駛、機器人等相關技術的商業化方向,而菜鳥ET實驗室則是專門負責研發自動駕駛物流車,兩者方向存在一定的重合性。
據消息人士向虎嗅透露,集團從避免重複造車和精簡業務方向等層面進行了綜合考量,最終決定在幾個月內讓兩個部門完成了合併。在今年5月,運行在川大江安小區的自動駕駛物流小車上其實還貼著“菜鳥ET實驗室”的字樣。
自動駕駛實驗室的科學家王剛博士,成為了這個團隊的新負責人。他在接受虎嗅獨家專訪時解釋,“小蠻驢”這個品牌將成為繼平頭哥之後,第二家從達摩院孵化出的技術企業。而菜鳥,則成為小蠻驢機器人公司最大的客戶之一。
的確,從商業落地角度看,鑑於菜鳥驛站在很多地區的推廣模式已較為成熟,自動駕駛物流小車作為菜鳥驛站的“標配”被推廣到各種封閉園區的難度,要比單打獨鬥找甲方爸爸洽談合作的難度小很多。
這是阿里典型的一種商業策略,即通過自身建立的末端零售生態打配合戰。
在一個被淘寶、天貓、餓了麼、菜鳥、高德地圖等相關企業填滿的零售生態裡,小蠻驢將成為這個生態的一小部分硬件元素——搭建出針對各個場景適用的機器,再將這些產品對接各個具體的業務單元。這樣一來,也有了實現量產化,進而回本的可能性。
“達摩院燒錢是常態,但有了企業身份後,不得不自我造血,而相對輕鬆的突圍方法就是藉助現有業務去做配套和業務延伸。”
王剛告訴虎嗅,現在很多大學,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都設立了菜鳥驛站,而自動駕駛配送小車也藉此“機會”被納入了菜鳥的服務設計流程,兩者嵌入的都是同一種機櫃系統和支付寶付費系統。
“機器的日常維護的一部分成本可以節省,因為菜鳥驛站的工作人員可以分擔一部分日常清潔任務。”
此外,就像寄快遞按每單付費一樣,物流小車也設立了同樣的付費模式。有川大江安小區的學生告訴虎嗅,使用物流小車只有第一次才是免費的,後面再用就要掃碼付費。
從技術角度來看,相比城市道路的無人車場景,在理論上,封閉園區內自動駕駛對安全性和速度要求的大幅降低,讓商業化的可行性隨之提高。當然,場景複雜度各有不同,乘用車、卡車與無人配送車需要處理的問題難度不能相提並論。
“這個場景裡面沒有車道線,對交通參與者沒有明確約束,自行車、滑板還有摩托車都在學校裡穿行。所以我們面臨的環境是處於動態變化中的。”
小蠻驢技術負責人陳俊波在接受虎嗅專訪時指出,既然是送快遞,“投遞效率”的重要性其實要高於單純對貨物安全性的訴求,這就提高了對物流車反應速度的要求。
他們在開始測試時,發現機器人經常會被“凍住”,因為它覺得這個環境複雜性太高,做出任何動作都有可能帶來安全風險,所以就會定在原地。
“在大學開學季,各種行李、包裹都會隨意擺在地上,還會有施工場景,可能就隨意挖了一個坑,沒有明顯安全標誌,這都會存在一些識別精準度的難題。所以從學校大門,開到幾公里開外的宿舍區,我們就要給物流車開發綜合性的,可跨越多樣化障礙的能力。”
在開學季,這樣的攤位比比皆是
根據虎嗅對四川大學學生收集的反饋,有不少人的確在近期經常看到藍色的自動駕駛物流小車停靠在自己的宿舍樓門口,也的確有人從中取出了包裹。
一位用過物流小車的男生告訴我們,因為之前一直用菜鳥驛站,所以才嘗試了一次無人配送車。“我上午在打遊戲不想去門口取才用的物流車,的確在規定時間里送到了樓下。”
從成本角度來看,根據虎嗅得到的信息,兩年前菜鳥ET實驗室推出的無人物流小車成本大約為20萬左右,而最新的機器成本雖然阿里並沒有透露,但王剛表示會有大幅降低。
有意思的是,不僅僅是菜鳥驛站的生態給小蠻驢提供了更多銷售渠道,在杭州的這幾天,我發現有不少中高端小區的樓盤也打出了“達摩院”與“黑科技”的概念,而小區裡配置的無人配送小車,便是房地產商給出的“力證”之一。
一位熟悉杭州房地產的人告訴虎嗅,就像漫威電影的周邊通常會大賣一樣,達摩院與科學家的貢獻,已經超出了他們本身的業務:
“達摩院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基研機構了,它的品牌和影響力,其實在慢慢成為一種軟文化滲透到其他很多行業中,變成了一種強有力營銷手段。”
是噱頭,還是真需求?
“末端物流配送”這一賽道,從三年前就靠著阿里菜鳥、美團、京東的無人配送小車的一波又一波信息攻勢,成為資本口中“自動駕駛落地最快的場景之一”。
但鏡頭由遠拉近,你會發現這裡面存在不少未解決的問題。
首先,成也速度,敗也速度。
這類小車的速度通常是10~20km/h,雖然速度降低對保證行人安全和系統的實時性都是“巨大利好”,但是當速度降低到一個底線,那麼對送貨效率就有一定折損。
有在川大使用過無人配送車的學生告訴虎嗅,小車空間挺大可以放不少大包裹,但如果不是特別難拿的包裹,她不會選擇無人車。因為”速度太慢,自己走快一點兒就能趕上這輛車”。
其次,最後一公里的無人配送,其付費模式還需要企業做進一步規劃。第二次就要付超過1塊錢,讓很多學生黨覺得沒有太大必要用無人車來取包裹,特別是對於喜歡逛電商,包裹特別多且分散的妹子來說,開銷其實並不小。
有人甚至開玩笑說:“騎單車都不捨得買月卡,更不用說還要每次只有幾公里的付快遞配送費”。
因此綜上兩個原因,目前真正頻繁使用配送小車的學生其實並不多。
針對虎嗅得到的學生反饋,小蠻驢團隊解釋為“目前川大是物流車配送付費模式的一次試水,會在不久後取消付費,實行完全免費制”。
“除了川大,我們在其他大學和小區的試運營全都是免費的。實際上小蠻驢也沒有確定最終的商業模式,所有賺錢的事情都還在探索。”
第三,大學校園和高檔小區的寬敞和地面平坦度,是無人車暢通運行的基本前提。對於很多有高低門檻,路面凹凸不平,且道路狹窄、空間不大的很多舊小區來說,無人配送場景的複制空間有限。
第四,拿四川大學江安小區來說,有兩萬多學生住在江安。假如費用、配送效率等條件都可的前提下,一輛可裝載18件包裹的小車肯定是遠遠不夠的,但是超過一定數量,或許就會對校園交通和小區承載力提出新的要求。
多輛小車之間如何配合才能將時間成本降到最低,同時又盡可能最大化每輛車的負載(超過18件會不會讓包裹更容易被弄混?),是小蠻驢團隊未來需要向餓了麼調度系統團隊要請教的事情。
雙十一期間,川大江安校區取快遞盛況
從圖中左下角畫紅圈的兩處就能看清自動駕駛小車的行動路線,小車需要規劃好16棟宿舍樓。
川大江安小區平面圖
第五,小蠻驢曾向虎嗅保證“量產能力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如果未來在更多小區和校園進行模式複制,甚至跳出菜鳥,向更多物流企業提供相同的產品,就會對流程設計、售後技術支持團隊和銷售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雖然菜鳥是我們的客戶,但也不代表說我們的東西就進行內部自我消化了。我們還是要開拓更多其他產業裡的客戶,包括怎麼去推我們的機器人平台。既要賣硬件,也要輸出技術。” 王剛的想法有點類似於阿里雲的技術中台模式。
但是,在末端物流配送市場,自動駕駛技術能力的輸出效果從來都不是由技術決定的。
雖然關乎“人口老齡化與10億包裹規模的矛盾性”總是被技術專家們在各種場合被不斷提出,但現階段,對無人配送看起來有強需求的大企業其實少之又少。一方面是成本到底能節省多少仍然不明確,另一方面是,畢竟往車裡塞包裹,還是需要人的。
其實,物流企業與外賣平台更需要的是快遞小哥與自動駕駛的“人機配合”模式,而這又是另一個難度堪比登天的綜合問題了。
小蠻驢,的確比城區道路上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可行性更高,但能否做到足夠大的銷售規模,以及能夠獲得可觀的回報,就是一群科學家與工程師離開達摩院後的新征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