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下一站:速度、產業鏈與衛星互聯網
近日,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藍箭航天”)披露,該公司已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這家瞄準中大型液體火箭產品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在過去12個月裡,已獲得超18億元人民幣的投資。
藍箭航天的快速推進並非孤例。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始於國務院在2014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次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出台,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2015年也因此被稱作中國商業航天的元年。
此後,中國的商業航天隊伍迅速壯大。截至2019年末,市場規模已經由2015年的3764.2億元上升至8362.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2.1%。隨著國內外商業航天企業發展腳步的加快,這一行業開始面對更激烈的競爭和更細化的難題,即便前景廣闊資本豐富,我國商業航天企業仍需面對不小的挑戰:在面對國內外激烈競爭的同時,還需要在更短時間內發展出更加完整的供應鏈條和產業鏈條。
受訪者供圖
商業航天的藍海
今年4月1日,薇婭在晚上8點8分準時上線直播,僅半小時後,直播中出現了一款令大家驚訝的“產品”——火箭。“直播帶貨的薇婭都開始賣火箭了”,看客們一度以為是愚人節的一次直播間整蠱,結果定金高達50萬的“大火箭”被秒搶,800多位“大客戶”揮手拍下,直呼便宜。
在大眾的印象裡,火箭應該是屬於“國家隊“來運營的,因此這次直播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聽說“商業火箭”,但實際上,中國的商業航天歷程可以追溯至2015年。2015年7月,由三顆高分辨率衛星組成的“北京二號”遙感衛星星座在印度發射。這是第一個由我國政府核准的民用商業遙感衛星項目,標誌著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的起步。
經過5年的發展,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進程已經進入快車道。《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顯示,2019年,中國研製發射了超過40顆商業衛星,主要是100公斤以下的微納衛星,覆蓋通信、遙感、技術試驗等多個領域。
天儀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險峰說,國內衛星行業的快速發展,發射需求也快速增長,目前的商業火箭發射數量還不能完全滿足這些需求,“幾乎是需要再翻一番的”。
成立於2016年的天儀研究院的業務主要面向國內外的科學家、科研院所、企業和個人,為他們提供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服務,擁有多顆在軌科學試驗和遙感小衛星。據陳險峰透露,對於衛星公司來說,目前很難在較短的周期內獲得發射的排期,至少都要半年及以上,這對於衛星公司和火箭公司來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對於藍箭這樣的商業火箭公司來講,下一步的目標正是通過完善供應鍊和基礎設施來滿足日益增多的發射需求。藍箭航天這一輪融資的資金也將被用在這些方面的進一步建設和精進。藍箭航天CEO張昌武表示:“我們的核心戰略是在未來的兩年時間裡,不僅解決液體火箭的首飛試驗,同時也解決火箭未來在產品化過程中的批產問題”。
下一個五年新課題:批產、降本與提昇運力
“批產”是張昌武頻頻提到的一個詞,藍箭航天在浙江地區佈局智能製造中心的用意也是基於此,。他認為從對行業的理解角度出發,商業航天的本質其實是一個製造密集行業,因此火箭的批量生產能力是從設計這樣的早期階段就要開始納入考量的重要因素,但實際上批產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長的過程。
“怎麼樣通過更廣泛的工業化配套,來支撐未來產品的批量化生產,這是目前階段整個行業需要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張昌武說,“我們也是通過兩條腿在走路,一方面構建自己的核心關鍵能力,包括我們的關鍵設備,關鍵測試的能力,也包括這些廠房設施。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在積極培育我們上游的一些配套供應商。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我認為現在整個上游的產業還是日趨成熟的,能夠支撐在未來兩三年時間裡面,形成我們的批產能力。”
降低成本也是策劃批產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因素。藍箭目前通過最簡化、標準化的設計去降低成本。“這其實在原來航天產品上並沒有做到充分的體現,包括利用通用化設計去構建整個火箭的動力系統;包括一個箭體直徑、統一管路閥門,都是降成本、提高可靠性的很重要產品理念。”張昌武透露。
朱雀二號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星座組網在軌部署示意。藍箭航天透露,朱雀二號將在明年擇機發射。受訪者供圖
接下來藍箭還希望能在運力上進行提升,這也是滿足市場需求的重要部分。藍箭研發中大型的液氧甲烷火箭就是為了滿足低軌衛星批量化發射的市場需求。一方面,提升單次發射可搭載的衛星數量本身就是降低成本的好方法。另一方面,衛星公司的發展方向直接會影響火箭公司的發展規劃。低軌衛星在商業化組網過程中,衛星的規模基本上都會在兩三百公斤,甚至更大的衛星規模,批量組網的功能對火箭運力的要求很高,中大型的液體火箭正是滿足此項需求的對應產品。
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十分看好民營火箭的發展前途。中國的民營火箭公司大多是2015年後才成立的,但過硬的火箭企業已經成立60多年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為代表的國營航天企業的地位短時間還很難撼動。國營航天企業的配套設施和科技人員隊伍都十分成熟,像風洞試車台振動台等設施,耗資巨大,民營企業短時間內很難建設起來。
更加多元和豐富的資本注入也許能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的助力。以這一次藍箭航天的融資情況看,投資方相較此前來自更多元的領域,有像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碧桂園創投、湖州賽源政府基金、光速中國等等。
衛星互聯網:商業航天新戰場
據統計,目前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 家,涉及到A 股公司超過15 家。這其中,包括藍箭航天在內的多家企業,已經在過去的幾年內完成了多輪融資。今年4月,衛星互聯網被國家發改委劃定為“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之一。據人民網報導,業界認為,這標誌著2020年成為我國衛星互聯網建設元年。
朱雀二號液氧甲烷運載火箭。受訪者供圖
通信是除了遙感和導航之外的衛星服務三大主要應用方向之一。衛星互聯網,也就是基於衛星接入互聯網服務,不同於地面網絡依靠基站的模式,衛星互聯網更加“立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系統中心副主任黃華在接受采訪時這樣形容衛星互聯網:“好比將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顆衛星就是一個移動的基站”。對於普通用戶來講,衛星互聯網就意味著更快更好體驗更便宜的網絡服務。搭建低軌寬帶通信星座已經成為新一輪太空競賽的重要內容。
2015年啟動的SpaceX“星鏈”計劃將在2020年內將1600 顆衛星送入軌道。此外,包括亞馬遜、波音等國際巨頭公司在內的機構都在積極建設低軌星座,以望能夠搶占搭建起衛星互聯網的先機,建設難度和高額成本也使得大多數的衛星互聯網建設項目集中於少數頭部機構手中。
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銀河航天首發星在今年一月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這也是我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6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需要並且正在加速推進衛星的低成本量產,中國航天產業鏈的快速發展也給商業航天提供了有力支撐。銀河航天首發星在研發、生產過程中,一些元器件中就創新均使用了工業級或汽車級產品,在實現相同功能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而“低成本”和“量產”也將是銀河航天未來研發過程中的關鍵詞。
藍箭航天熱試車台。受訪者供圖
除了各自環節內的發展,形成更加完整成熟的商業航天生態鏈條也是行業需要更快達成的一項重要目標。陳險峰透露,除了火箭運力提升、發射排期、更成熟的供應鏈,其實更成熟的數據服務也對產業鏈條會產生影響,提供更優質的直接面向終端行業用戶的數據服務,對整個產業鏈的拉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時,數據處理水平的提高也能讓衛星公司提供的服務質量有所提高。
而留給行業完成這些目標的時間並不多了。根據測算,地球近地軌道可容納約6萬顆衛星,經過各國在近些年的密集發射,剩餘“名額”愈發緊張。據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新基建”之中國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研究白皮書》預計,到2029年,近地軌道可用空間將所剩無幾。各國的衛星企業的競爭因此愈發激烈。此次“衛星互聯網”明確納入“新基建”中,對於我國的商業航天領域,尤其是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來說,既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同時也許要面臨更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