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兩年的8K高分辨率今年又輸給了高刷新率
在4K分辨率停留多年之後,電視逐漸向更高的分辨率發起挑戰。在2018年CES消費電子展上,索尼三星LG三家電視巨頭都推出了自家首款可量產的8K電視,2018年也由此被稱為8K元年。8K之所以被各大廠商基於厚望,是因為電視早就進入了存量市場,消費者的購機熱情並不強烈,購買新機往往是滿足剛需,而不是被某項特性吸引。
畢竟相對於手機電腦等產品,電視創新和技術更迭緩慢,想要繼續突破瓶頸,只有拿出一個劃時代的技術,8K便是其中之一。
你可能會想,新技術那麼多,為什麼廠商對8K尤為重視?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8K概念利於營銷,不需要進行用戶教育,即使是小白消費者,也對分辨率、清晰度有基本的概念,更容易激發大眾的購買興趣;
二是分辨率提昇在技術層面沒有其他技術複雜,量產快。大家都知道現在Micr OLED、miniLED等概念非常熱門,但這些面板“黑科技”量產難度大,成本更是高得離譜,想要普及還非常遙遠;
三是8K能拉動多個產業鏈升級,包括電視生產、內容製作、通信產業等等。8K電視如果能夠普及,必然會使影視製作、通信傳輸等領域隨之升級,創造更大的利潤價值,有錢一起賺,何樂而不為呢?
多行業助力8K發展
我們從其他行業的變化能看出來8K的影響力,比如“5G+8K”這個概念可能一些朋友都略有耳聞,先不管兩種技術到底能為用戶體驗帶來什麼,至少從營銷推廣層面來看是非常成功的,並且行業內已經有不少應用案例。
今年年初的春節聯歡晚會便採用了5G+8K技術實現多機位拍攝,在當日啟動儀式現場的5G+8K傳輸測試中,基於5G網絡傳輸的2020春晚主會場和分會場的8K影像得到了實際展示。
今年5月,“5G+ 4K /8K+AI”媒體創新應用推廣活動周啟動,在“5G+4K/8K集成製作”展示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技術人員通過“5G+8K”背包對兩路8K外景信號進行了實時傳輸,同時對收錄的8K信號進行了快速編輯,展現了8K視音頻傳輸和製作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兩會的報導其實也是一場“5G+8K”直播,利用5G網絡開展直播連線,全方位多角度報導兩會新聞,並且8K視頻實時同步在新媒體平台和全國各大城市的40多萬個超清大屏。
還有萬眾期待的東京奧運會,雖然受到疫情影響已經推遲到2021年,但可以確定的是本次奧運會將提供8K賽事轉播,另外有消息稱2022年北京冬奧會也將採用8K直播。
消費級市場雷聲大雨點小
這麼一看,8K似乎越來越近,但其實對於咱們普通消費者來說,8K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先說硬件,目前8K電視的數量還非常少,索尼三星 LG雖然早早就發布了8K產品,但隨便一台售價都是幾萬元甚至十萬元以上。
索尼Z8H首發價高達49999元
不過我前面提到,8K本身並不是很大的技術創新,難度相比於面板技術革新要小很多,因此只要入局者越多,價格也容易降下來。比如長虹前段時間就發了幾款8K電視,55英寸版本不到5000塊錢,和一般的4K電視價格相差無幾。
相比於硬件,更難解決的其實是內容創作。8K分辨率為7680×4320,比4K分辨率大了4倍,比1080分辨率大了16倍!拍攝1分鐘8K視頻,根據碼率不同,視頻文件普遍不會低於100GB。巨大的數據體積不僅對攝像機處理速度、存儲器寫入速度、有線傳輸速度造成了極大挑戰,更重要的是對整個視頻製作流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
這一切升級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投入,目前內容提供商顯然不願意為此花這麼多錢,畢竟對消費者來說,花錢開會員已經很不情願了,還要讓大家為8K視頻花更多的錢,不太現實。
因此,直到現在網絡上大部分視頻資源仍然是1080p甚至720p的規格,只有極少數網站,比如嗶哩嗶哩,開始提供4K視頻的選項,不管怎麼說這離8K還是太遙遠了。
高刷新率或成新的突破口
高分辨率普及道理困難重重,推進緩慢,反觀高刷新率這個參數,這兩年發展得倒是順風順水。其實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手機的發展,最初也是在高分辨率上迷茫了一段時期,當時很多旗艦機都上了2K分辨率,但久而久之發現意義並不大,後來才在高刷新率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引領了整個手機行業的升級。
從去年開始,上到旗艦,下到入門機型,幾乎都能看到高刷新率的身影。高刷新率只之所以能迅速普及,而高分辨率沒能,我認為也有三個原因:
一是高刷新率應用場景更多,不僅限於視頻,即使是日常操作也能感知出來,更不用說在遊戲體驗上帶來的提升;
二是高刷新率對數據傳輸的要求相對超高分辨率要小很多;
三是即使內容本身不支持高幀率,也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實現,這點後面我再詳細講解。
正因如此,我們今年能看到相當多的支持120Hz及以上的設備,包括手機、顯示器、電視機等等。
補幀技術讓電視的高刷新率有了意義
當然,光有高刷新率硬件是遠遠不夠的,沒有相應的內容支撐仍然會面臨跟8K電視一樣的囧境。不過,手機和顯示器還能通過系統操作、滑動或者遊戲來體驗高刷帶來的流暢感,不需要完全依托視頻資源,那專門用來看視頻的電視怎麼利用這個高刷呢?
我們都知道,目前大部分的視頻內容依舊是以24、25、30幀為主,如果能利用一些特殊手段將幀率提高到60甚至120幀,那不就解決了嗎,補幀技術應運而生。
補幀技術在電視上也叫運動補償技術,它的誕生就是為了彌補內容與技術之間的脫節,它能夠在傳統的兩幀圖像之間加插一幀運動補償幀,從而提高視頻幀率,達到更加流暢的顯示效果。
這裡的關鍵點是即使前期影視製作沒有拍攝高幀率,也可以通過補幀來實現高幀率的體驗,這一點是分辨率無法企及的優勢。雖然現在也有低分辨率超採到高分辨率,但那個效果就比較差了。
電視上的補幀技術普遍叫做MEMC,英文全稱MotionEstimateandMotionCompensation,翻譯成中文叫做運動估計與運動補償。這種技術在各大電視上玩得都非常溜了,叫法各不相同,比如索尼將其命名為Motionflow,LG叫TruMotion,三星叫AutoMotionPlus等,本質上都是MEMC。
MEMC的原理正如中文全稱所表達的意思,分為兩個過程,一是運動估計,二是運動補償。連續的畫面本身是一幅一幅靜態圖片組成,比如24幀電影就是1秒鐘播放24張照片。
舉個例子,一個足球從A點移動到B點,24幀只能記錄它在這段距離內24個位置,基於人眼視覺暫留現象,畫面看起來似乎是連續的。而A到B的運動軌跡,我們是可以預測的,所以可以在每幀圖像之間再插入若干幀預測的移動軌跡,從而把視頻補到60幀或者120幀,這樣就有效提高了視頻的流暢度。
根據大部分人的實際感受,24幀到120幀提升是非常明顯的,即便是24幀到60幀,很多人也能感受到流暢度上的差異。因此120Hz電視今年扎堆出現,並且得到廠商的大力推廣,MEMC技術的普及功不可沒。
不過呢,MEMC也不並不是一個絕對完美的技術,畢竟它要依託於硬件算力和算法的調校,面對較為複雜的運動場景時,如果算力和算法不給力,就容易出現畫面劣化的情況。並且MEMC適用的畫面必須是連續可預估軌蹟的運動,對於在任意位置出現的移動物體就束手無策了。
最完美的補幀技術是AI補幀,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得到最理想的畫面,但目前所需的算力極大,以電視的算力還難以實現實時運算。
遊戲讓高刷新率電視重回客廳主角
除了視頻,高刷新率最合適的場景當然是遊戲了。受制於主機性能,以前的遊戲往往只能達到4K30幀,所以120Hz電視意義不那麼大。而今年PS5和Xbox的發布將徹底改變這種局面,這兩款次世代主機支持4K120幀遊戲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包括即將解禁的英偉達RTX30系列顯卡,據說也將支持4K120Hz遊戲能力,最頂級的RTX3090更是可以實現8K60Hz的遊戲畫面,簡直恐怖!因此,為了次世代遊戲體驗,買一台4K120Hz電視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一定要帶有HDMI2.1接口,不然帶寬傳輸不夠,支持不了相應的幀率。
總結:高刷新率站穩腳跟,高分辨率仍將負重前行
我還是非常敬佩這些願意持續投入8K電視的廠商,8K電視目前來說應該是掙不了錢的,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一個彰顯品牌實力和贏在未來的手段。
而高刷新率電視預計今年到明年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最重要的是,消費者並不需要為此付出太高的代價,4K120Hz電視價格並不高,非常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