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科學家開發BodyCompass系統使用無線電信號監測睡姿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為了追踪一個人睡覺時身體位置的變化,通常要么要裝上貼式傳感器,要么要用攝像機拍攝。不過,麻省理工學院(MIT)新推出的BodyCompass系統卻提供了第三種選擇,很多人可能更喜歡。
首先,為什麼要追踪一個人的睡姿?睡姿的頻繁變化往往是睡眠質量差的一個指標。而如果一個熟睡的嬰兒長時間不動,就可能意味著嬰兒猝死綜合徵(SIDS) 即將發生。另外,帕金森病患者在床上不能翻身,也說明他們的病情正在惡化。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癲癇病,那麼就不應該趴著睡,因為這樣做會增加猝死的風險。
將傳感器粘貼在皮膚上的問題在於,這些設備具有限制性,而且經常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有可能讓患者無法以平常的方式睡覺。攝像頭的干擾性較小,但可能會讓患者感到自覺,並擔心錄像最終會被展示在哪裡。這就是BodyCompass的用武之地。
該系統由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生岳世超和Dina Katabi教授開發,它結合了一個類似Wi-Fi 路由器的工具,安裝在臥室的牆上。該設備向房間內發送無線電信號,這些信號會從各種表面反射出來,包括人的身體。連接電腦上的算法可以分辨出哪些反射信號來自睡眠者,由於它們受到該人呼吸時胸部起伏的影響。
通過分析這些睡眠者特有的反射的路徑,系統能夠確定這個人當前的姿勢。例如,如果他們是仰臥,那麼發出的信號就會從他們的胸部反射到天花板上,然後再從天花板上彈回設備。
在實驗室測試中,BodyCompass監測了26名測試對像在自己臥室睡覺的200多個小時的睡眠數據。事實證明,在對一周的睡眠數據進行”訓練”後,它的準確率達到了94%–這涉及到讓參與者在這段時間內佩戴兩個戰略位置的運動傳感器,這樣系統就可以學習哪些無線電信號反射路徑對應哪些實際位置。當訓練時間縮短到只有一個晚上時,這個數字降到了87%,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科學家們希望,一旦這項技術得到完善,它可以與一種系統配對,當檢測到有問題的睡姿或運動模式時,該系統會向睡眠者(或嬰兒的父母)發出警報。
有關研究的論文近日發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ACM on Interactive, Mobile, Wearab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