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妝容的痕跡要輕,表情清純卻要略帶心機,穿著要少但不色情…… 時下,社交網絡上正刮起一股“茶藝照”風潮,這種游移於色情邊緣的“茶藝照”盛行背後,是有人或跟風好玩,或博取流量,或引異性關注。無論目的如何,這種風潮已對中國傳統茶文化圈層產生了“衝擊”和消解。
如何抵禦亞文化越界衝擊,引發00後群體、文化學者、網絡觀察家們的思考和討論。
視頻作者:張璇
1
此“茶”非彼茶,
“茶藝”衝擊茶文化
杭州的薑女士想學習茶藝,網上搜“茶藝課”後驚訝地發現,想像中“煮水烹茶”畫面少之又少,滿屏盡是“清純少女”“氧氣女神”的吊帶長腿照。原來在年輕男女間,正流行著另一種“茶藝”文化。
打開拍照軟件,會看見“茶藝”妝專屬特效;打開b站、微博,會看見一堆博主一本正經地教授女孩們學習“茶藝”妝拍攝大法;打開抖音、小紅書,會看見臉上抹奶油、腳丫子懟攝像頭的刷屏小姐姐……無處不在的“茶藝照”裡,無外乎吊帶短上衣、露腳、少女、欲拒還迎的害羞表情等元素。
“綠茶”是過去網絡對心機女的稱呼。而如今,“紅茶(大膽性感)”“奶茶(溫柔絲滑)”“黑茶(腹黑霸氣)”等紛紛登場,社交平台成了“茶園”,玩壞了茶文化的同時,將女性“按茶分類”,節操碎滿地。
對於傳統茶藝而言,這是一次越界衝擊。
當“走綠茶的路,讓綠茶無路可走”開始盛行,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只要我願意,我也可以”,用戲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但是,往往解構“綠茶”的人最後也成了“綠茶”,在開玩笑的同時也樹立了自己的人設——“真實不做作”“又純又欲”,獲得女性的一句“姐妹厲害了”往往是最大的鼓勵。
浙江工商大學的00後章曉棟認為,這種“茶藝照”首先是有其美的地方,所以才會有人去仿效,這間接地反映了當代青年的審美觀。其次是一種新鮮事物,吸引人們的好奇心,先有“吃螃蟹”的人,後有趨之若鶩的人。與此同時,拍“茶藝照”這種行為,可以算是挑戰了禁忌,產生快感,一如張愛玲所言,“正經女人雖然痛恨蕩婦,其實若有個機會扮個妖婦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
但80後和一些90後的女性則認為,這種“茶藝”盛行,是女性不自愛的表現,她們這種裝清純的方式,實際是想撩漢或賺流量。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圈層,圈層文化需要引導,青年人的亞文化也要積極引導。“茶藝課”中的化妝藝術可以適當吸取,但其中頗具挑逗曖昧的“茶言茶語茶心”則不可取。
2
搞曖昧、玩心機、行詐騙:
“茶藝”江湖實為泛性文化圈
自古江湖,魚龍混雜,險象環生,這絕不是空話。混跡在“茶藝圈”的,既有未成年跟風黨,也有網絡博主流量黨,還有攀附異性的心機女,甚至還有“茶藝女”團隊伺機行詐騙之術。
在茶藝圈裡,有很多慣用術語,“茶藝女孩”“茶藝課教學”“茶藝課打卡”“鑑茶師”“茶話”等。甚至不少人還去做“全國’茶藝水平’等級考試”,裡面的題目包括你會選擇哪款妝容去約會、搞曖昧階段你會選擇與小哥哥用哪句話開啟聊天等。
就連詐騙團體,也利用起了這股“茶藝”風潮——行騙者往往會經營一個知性、清新的半年可見的朋友圈,打造一個暗含各種套路陷阱卻又單純、甜美、孝順的鄰家女孩形象,通過網絡聊天一步步套路你,不時加戲山區支教、幫爺爺賣茶、受傷入院、急事回家等情節,受騙男性不由得心生憐愛,慷慨解囊。
“渴望獲得與性有關的消費是人類的本性,’茶藝’也無外乎有著色與性。”浙江傳媒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師杜坦坦認為,愛拍“茶藝照”的女孩應該對年輕美貌非常在意,但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
浙江工商大學學生屠湘媛說,網絡男女們一邊大肆轉發“鑑茶攻略”,一邊吹捧“茶藝”妝,有慾望又害怕顯露出慾望。“茶藝照”女孩希望自己看起來純,吸引他人的慾望,但與自己無關,因為有慾望是可恥的。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系主任章安邦認為,“茶藝”圈之所以能引起關注,也許就因其與中國文化中較為禁忌的“性”話題有關,“茶藝”圈可能成為網絡色情產業的符號性概念。
00後大學生凌盈子認為,我國文化中對性教育的保守,一定程度加劇了國人對性的那種既難以啟齒又十分渴望的心理。和老一輩人截然不同,部分青少年接觸到了性文化但又無法交流,在這種情況下亞文化適時地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小範圍交流的圈子,青少年在這個圈子裡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同,能夠平等自由地抒發觀點進行交流,不會像在現實中被教育、被否認。
3
“玩梗”破下限,
亞文化表達不能失掉底線思維
“茶藝”文化迅速“出圈”,為自己賺足了發展空間,自由和反叛成為熱門標籤。一些淡漠道德律法的無底線者,為了走紅和“出圈”大肆炒作、博關注,有的還不斷秀道德下限,甚至乾起了違法生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圖
章曉棟說,青年亞文化是具有衝擊性和時代性的。亞文化應該反映時代的特徵,體現青年一代的需求和呼喚。在與社會核心文化的對抗交融中,成為社會核心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成為社會核心文化。但這種衝擊不應該失掉底線思維、破壞公序良俗。比如,以漢服圈為代表的亞文化正進行著與主流文化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文化應該講究道德,文化不能沒有底線,即使是虛擬二次元世界也應該在現實規定的範圍與規則束縛下活動。
據統計,目前我國可以劃分出十大類至少72種不同的亞文化群,其中大眾熟知度比較高的包括漢服、Lolita、JK制服、動漫、鬼畜等。與這些亞文化一樣,“茶藝”文化迅速在青少年群體中蔓延,年輕網友跟風打卡“茶藝課”。
大學生吳詩睿在瀏覽“茶藝照”後,聯想到最近上海漫畫展中的不雅動作事件,“’茶藝照’很明顯和主流文化有衝撞。而這類文化之所以被歸類為亞文化,是因為它本身的屬性帶有這種突破規則的風氣。”
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湯黎虹說,網絡上亞文化的表達,應當在服務、服從總體文化需要基礎上追求關注度和商業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有生命力。中國當前正面臨世界大變局,各種思潮和行為藝術,正在通過網絡展現並影響青少年。對於網絡上的亞文化表達,應當有“度”的把控,一是有自律章程,二是有他律規範,三是有矯正機制。
章安邦認為,亞文化存在的意義在於,一個小眾圈子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和審美旨趣,是把人類主流價值觀宣揚的禁忌及其所存在的隱秘角落的事物,以一種光明姿態與主流文化共舞。當然,這個亞文化的展示方式,不應當傷害到共同體的一般道德觀念,也就是說某些亞文化應當控制在特定的群體和時空場域當中,否則是對他人自由與審美的冒犯。
此外,網絡平台不能在傳播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在監督和管理方面,網絡平台理應對亞文化傳播擔負起把關人責任。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