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意識是連續的,還是離散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意識是連續的,還是以不連續的組塊形式出現?乍看之下,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對於我們來說,生活就像一部電影,在我們清醒的每一個時刻都能感知和意識到事物發生的變化。然而,科學家、哲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就此問題爭論了1500多年,聖奧古斯汀是早期偉大的意識哲學家之一,他曾思考過我們如何能在短暫時間內感知運動,歷史更久遠的Abhidharma佛學院曾討論稱,人類意識是離散的意識事件,而不是連續不斷的意識流。
現代科學界的解釋呢?一些現代專家認為,人類意識可能是離散的,我們可能僅感知到非常短暫、有限的意識段。
這似乎有些荒謬,但是想想當你清醒的時候,或者當你開始入睡的時候,你是什麼樣的感覺?想想你在執行一項重複操作無數次平凡任務時如何“走神”,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更容易相信我們可能不是每時每刻都保持著真實意識。
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大腦與心理物理實驗室的一支科學家小組評估了現有的研究報告,他們提出一個結合了連續和離散意識的模型,進一步闡明我們如何產生意識、何時產生意識。
為了了解人類意識的工作原理,讓我們想像一下當你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如果整個摔落過程中我們都是有意識的,就不能足夠快地處理身體摔落過程,最終可能會摔個面朝天。但在研究人員的意識模型中,我們實際經歷了一段無意識時期,在該期間我們的大腦瘋狂地計算——自行車行駛速度有多快,路面是瀝青還是碎石,是用手腕還是側身著地?隨後是一個更短暫的意識週期。
研究負責人邁克爾·赫爾佐格博士說:“我們發現人們只有在大約400毫秒的延遲之後,才會意識到某種事物元素,無意識的處理是連續的,而有意識的指令僅限於某些短暫的時刻。”
各種實驗都驗證了這一觀點,例如:在一些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延遲40毫秒的兩條重疊線,但參與者稱僅看到了一條線。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40毫秒的紅色盤子,隨後是40毫秒的綠色盤子,但參與者最終表示自己看到了一個黃色盤子,顯然這是紅盤和綠盤的視覺組合。其他實驗表明,觀察和感知之間的延遲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這主要取決於環境和情況。
類似的實驗也表明這種延遲存在於我們對聲音的感知中,另一例子是觸覺,被稱為“兔子效應”。如果你的手腕和肘部被快速連續地觸摸,就會感覺有人在沿著你的手臂觸摸線狀軌跡,當你考慮到——在你的肘部被觸碰之前是不可能有這種感覺的,就感到更加奇怪了。因此,似乎人類大腦是同時觸摸手腕和肘部之後才能解釋這種觸覺意識。
“無意識處理”的時間可能因情況而異,在某些情況下,該時間可能變得更長。例如:想像你看到一輛汽車在道路上行駛,在夜間,你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判斷交通燈的顏色,而在嘈雜的環境中,你的眼睛獲得的信息更少;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下該過程會發生得更快。
這些似乎表明我們並非瞬間意識到的,我們的眼睛和大腦需要時間來處理這些信息,這將轉化為我們意識上的延遲。我們需要不斷地處理周邊環境的信息,但是我們的大腦可能無法處理這些信息,赫爾佐格說:“你需要不停地處理信息,但你無法持續地感知信息。”
當然,這一過程不能轉化為反應時間,你的身體會比意識做出更快的反應,而這些特定反應不需要人們有意識地解讀周圍環境信息。
這項研究結果類似一個兩級模型,其中意識跟隨一個較長的無意識處理時間。該模型可比作一艘船的船長通過無線電進行機電艙升級,而機電艙工作人員向船長發出無線電信號進行響應。類似地,大腦和身體都互相發送更新信息,這些信息更新是按需發生的,而不是連續或者間隔地發生。(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