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SF研究團隊在癱瘓患者身上成功演示了ECoG腦機控制接口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在癱瘓患者身上演示了首個“即插即用”的“大腦義體”。借助機器來解碼大腦的電信號,為未來的醫學功能修復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比如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篩查、對內部器官的監測、以及讓癱瘓患者重新獲得對義肢的控制能力。
ECoG 陣列(來自:UCSF / Noah Berger 攝)
過去幾年開發的此種類型的腦機接口(BCI),已經顯現出了一些極具希望的潛在應用。
通過各種形式植入大腦之後,且借助先進的算法來提供動力,研究人員可將大腦電信號轉為各種設備的控制輸入,比如義肢、完整的外骨骼、甚至無人機。
研究配圖- 1:ltCLDA 帶來的性能改進
UCSF 開發的新技術,標誌著該領域的研究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其專注於將大腦活動轉化為軟件方面的行動,然後藉助機器學習的算法訓練。
研究配圖- 2:光標映射精製解碼
通過讓癱瘓患者來目視屏幕上的光標運動,可追踪其想像中的脖子或手腕部運動。在持續對算法進行定期(每日)重置之後,軟件可逐步學會與用戶設想相匹配的移動動作。
研究配圖- 3:神經表徵在多個時間尺度上的穩定表現
儘管每天需要耗費數小時來實驗,但這套方案可最終達成預期的控制,此外科學家們也在積極改進和探索其它方面的應用。比如調整算法,以避免每日頭從開始訓練。
研究配圖- 4:長期PnP 與解碼器復位的結果
經過不斷完善,最終算法可允許用戶即時接入並開始使用。UCSF Health 的實踐神經病學家Karunesh Ganguly 表示:
通過確保算法的更新速度不會超過大腦的跟踪速度,我們可以進一步改善機器學習的速度,即大約每10 秒鐘更新一次。
我們認為這是大腦和計算機這兩套系統之間建立了合作關係,最終可使人機界面成為用戶能力的一個延伸,讓他們可以自如地操控機械義肢(手或手臂)。
研究配圖- 5:兩組神經點擊器之間的連接
實驗中使用的腦機接口(BCI)被稱作ECoG 陣列,其由便籤紙大小的電極板組成,可通過外科手術植入到大腦表面。
在獲得了特殊的批准之後,研究人員對接受植入物手術的患者開展了長期實驗。
結果發現,即便沒有進行任何日常校準,持續44 天后的使用性能也不會出現下降。即使用戶停用了數日,性能也只會略有下降。
Karunesh(上圖右)與學生Stefan Lemke 討論ECoG(Steve Babuljak / 2016 攝)
研究資深作者、醫學博士Karunesh Ganguly 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使用者的大腦也會優化自身的活動,以更好地控制BCI 和無需每日重新校準。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
原標題為《Plug-and-play control of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hrough neural map stab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