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疫苗軍團”高調亮相服貿會
首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首款新冠肺炎特效藥、中國自主研發的無創呼吸機,以及在疫情中作用明顯的連花清瘟顆粒等疫情防控明星共同亮相2020年服貿會。政府官員、生物製藥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等專業人士也齊聚一堂,共同講述中國有效控制疫情背後的科技故事,展示防疫抗疫中的中國力量。
本報記者倪浩
抗疫“明星”共同亮相
國產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首次公開亮相,巨大的吸引力讓中國生物和科興生物的展台一直被四處湧來的人群包圍。雖然已是開展第三天,但設在國家會議中心一層綜合展區內兩家生物製藥企業的展台前,仍然是整個展區人們“打卡率”最高的地方。
在中國生物的展台上,除了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之外,還展出了全球唯一治療新冠肺炎特效藥——靜注COVID-19人免疫蛋白以及全國首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正在展區為觀眾講解的國藥集團宣傳部部長劉紅兵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生物的疫苗已在近10個國家展開了三期臨床試驗,正在觀察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果試驗順利,11月中旬應該會得出結果,或將進入申報註冊程序,理想情況下年底前就有可能大規模上市。對於特效藥,他表示,已用於北京新發地疫情和烏魯木齊疫情中,重症患者短時轉為輕症患者,效果非常明顯。因為特效藥主要原料康復者血漿來源有限,劉紅兵認為,防控疫情最終還是要靠疫苗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科興生物的工作人員也告訴《環球時報》,其滅活疫苗從7月開始已陸續在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開展三期臨床研究,目前正準備在土耳其、孟加拉國等國開展。“新冠病毒還看不到突然消失的跡象,所以我們正緊鑼密鼓地推動疫苗的研製和生產,希望人類能夠早日摘下口罩露出笑容。”
記者還在現場看到北京一家企業展出的自主研發無創呼吸機,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呼吸機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非常重要,疫情以來,該公司已向天津、湖北以及南蘇丹等國內外醫院捐贈300餘台呼吸機。整個疫情期間,共向海外出口近10萬台,不少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認可的“三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血必淨注射液在此次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記者在展區內也看到三個明星藥品的身影。其中生產金花清感顆粒的北京聚協昌藥業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金花清感顆粒作為中藥,與西藥的藥效機制不同,它對縮短患者發熱時間的效果非常明顯,能夠提升患者的免疫力,同時也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中國疫苗進入高光時刻
服貿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鄭忠偉表示,徹底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疫苗。據鄭忠偉介紹,目前最具代表、最能夠表現中國疫苗三期進展成果的就是中國生物。中國生物副總裁張雲濤介紹說,由於中國疫情控制較好,疫苗已無法在中國開展三期臨床研究。目前選擇了阿聯酋、約旦、秘魯、摩洛哥、巴基斯坦等10個國家開展。“中國的產品要走入國際,就要符合國際規範,被國際認可,所以在國外進行三期臨床研究也具有這方面的意義。”他還表示,以前中國研發的很多疫苗數據都不被認可,而這次新冠疫苗無論是一期還是二期數據都得到世界廣泛認可。
陳薇院士日前接受中國官方媒體採訪時表示,一般來說,一款疫苗研發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達到相關要求後再開始準備大規模生產。但我們的重組新冠疫苗從一期臨床試驗時就開始進行大規模量產準備。從目前來看,年產3億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我們正在努力擴大產能。三期試驗結果出來後,產能也會同步跟上,做好隨時向民眾大規模接種的技術準備。對於適宜接種人群,陳薇介紹稱,首先是跟新冠病毒直接接觸或具有密切接觸可能性的群體,比如跟防疫密切相關的特別是一線醫護人員、病毒相關研究人員、海關一線工作人員等。另外,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也是重點關注的對象。還有一些自己有接種意願的人。
在談到該疫苗接種後能提供多長時間有效保護時,陳薇表示,我們的疫苗是在3月全球最早進入一期臨床試驗的,到現在也只有半年之內的數據。從目前來看,3月的這一針還是有效的。它的保護性還能持續多久,我們仍在推進相關研究,目前只能根據以往的相似疫苗進行推測,比如埃博拉的疫苗,打了第一針6個月後,免疫反應會有所下降,6個月左右再打第二針進行增強,能兩年有效。這是可以作為參考的數據。
專家透露AI、5G抗疫成果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在服貿會上透露,對於重症病人的救治中,很多情況是由北京三甲醫院有經驗的醫生通過5G遠程醫療進行實時問診、診斷。“5G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還在進一步完善,未來醫生還可以實施遠程手術。”
劉多認為,“如果都靠人工現場操作,醫療資源將遠遠不夠。”新技術在疫情中的廣泛應用最大程度防止交叉感染,減輕了醫護人員的負擔。作為重災區的武漢,機器人送藥、機器人提供服務,在武漢抗疫過程中發揮極大作用,減少了醫生和患者之間直接接觸造成的感染風險。
另外,疫情期間,巨量醫療物資的及時有序保障,以及幾百類藥品的生產信息以及生產分配和發放調撥,按照不同地區的需求進行及時匹配,也是依靠一套強大的信息系統平台做支撐。劉多稱,目前該平台也在完善中,希望秋冬疫情有反复時再次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