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防控倒退5~8年:當心“白色瘟疫”捲土重來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害怕感染,結核病患者李星(化名)一直不敢去醫院複查,原本需要定期檢查的血常規、痰塗片和肝腎功能等因疫情被打亂。她形容這段時間就像是“在一個黑暗的隧道中,不知多久才能見到光明”。與李星有著類似遭遇的結核病患者還有很多,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新冠肺炎時,全球致死人數最多的傳染病——結核病不得不為其讓路。
作者:李惠鈺張思瑋
有研究表明,由於各國集中精力應對新冠肺炎,大量結核病患者無法得到診斷和治療,或將造成140萬結核病患者死亡。
如何阻止被稱為“白色瘟疫”的結核病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捲土重來,成為整個公共衛生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醫生審閱結核病患者胸片。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供圖
結核防控倒退5~8年
近日,在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組織召開的“新冠疫情下的結核病防控與公共衛生建設”研討班上,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國際結核病中心主任Madhukar Pai拋出一組令人擔憂的數字—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結核病醫療服務受阻,可能造成2025年之前新增630萬結核病患者,2025年之前新增140萬結核病死亡病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黃飛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每個季度的結核病初診患者數(含疑似)基本都穩定在70萬~80萬水平。
但2020年第一季度,該數字明顯下降,與2019年第四季度相比下降了26萬。
“這就意味著有的人出現可疑症狀,比如咳嗽、咳痰、發熱等並未就醫。除了門診就診量,患者隨訪率、耐藥患者篩查率等指標都有所下降。”
黃飛說,短期來看,交通管制、病人憂慮以及醫療衛生機構暫停結核門診等原因,對結核病病人的發現、治療和管理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Pai表示,不僅在中國,疫情期間,很多國家,尤其是結核病高負擔國家都出現了醫療結構收縮、患者推遲就醫、結核病檢測優先級下降等問題,這直接導致病人發現率大幅下降,最嚴重的時候,印度結核病病例報告數甚至一度減少了80%。
而讓路的不只是醫療機構,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各國或將為防控結核投入的資金、人力轉向新冠。
“隨著資源被轉移到新冠肺炎防治且疫情爬坡,各個層級的結核病防治工作都將受到影響。”南非開普敦大學結核病專家基爾坦·德達坦言。
另外,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美國Avenir Health、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及國際開發署聯合發布的研究顯示,2021年全球結核病發病率和死亡人數將上升到2013年至2016年的水平,這表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人類與結核病的鬥爭至少倒退5~8年。
將面臨巨大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最脆弱的群體首當其衝,這一群體同時也承擔了來自結核病、瘧疾和艾滋病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亞·斯瓦米納坦指出,即使各國政府集中精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她仍然非常擔心這3種感染迅速增加可能會導致更多人員死亡。
“當我們幾乎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冠肺炎時,那些本可以治療的致命傳染病卻被忽視了。”
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傳染病醫生巴爾加維拉奧認為,全世界正面臨將20年來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所取得的進展付諸東流的巨大風險。
這種忽視,體現在製造商優先開發和生產新冠病毒檢測和治療所需產品,也體現在衛生系統服務可及性降低和預防傳染病項目被取消。
新冠肺炎與結核病同屬呼吸道疾病,在診療上有一定相似性。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藥品短缺、價格上漲是很多結核病人普遍面臨的困難。
患者陳新磊(化名)此前一直服用印度仿製結核病藥物,新冠疫情開始後印度藥短缺、價格成倍增長,他和很多病友購藥成本上升,甚至因此斷藥。
此外,有部分抗結核藥與治療新冠藥品重合,也造成藥品短缺。
而斷藥極有可能造成結核病患者耐藥,或從耐藥結核轉變為耐多藥結核。更讓人擔心的是,相比普通結核,耐藥結核病治療週期更長、疾病負擔更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推薦的治療方案,大約需要20萬~30萬元,甚至更多。
Pai分享的一項關於新冠疫情對結核病疾病負擔的潛在影響的研究顯示,在最壞的情況下,未來5年(2020~2024),中國、印度和南非的結核病死亡人數將分別增加2.3萬人、15萬人和2.9萬人,僅這3個國家的新增結核病死亡人數的總和就將達到20.2萬。
與結核病鬥爭任重道遠
目前,人類與新冠病毒的鬥爭仍未結束。如何在防控新冠的同時兼顧其他傳染病防控,避免出現下一個全球公共衛生事件?Pai認為,確保新冠疫情期間結核病防治服務的連續性是重中之重。
具體而言,應盡快恢復患者診斷和報告,利用多疾病檢測平台檢測結核病。
“結核病和新冠肺炎都有發燒咳嗽的臨床症狀,因此可以鼓勵公私立醫療機構利用這一共性同步篩查兩種病症,恢復結核病篩查和診斷服務。”
他強調,結核病項目必須繼續使用Xpert MTB/RIF檢測技術,因為該方法在很多情況下對於及早發現耐藥結核病至關重要。
在治療方面,對一些偏遠地區,Pai建議可啟動遠程治療支持,協助患者得到更多頻次的醫療諮詢,同時減少其前往醫療機構接受面對面治療的次數。
此外,還要確保藥物可及性,由於疫情期間不便進行二線抗結核物注射,因此採用世衛組織推薦的全口服、短程結核病治療方案變得至關重要。
全球也必須保證抗結核藥物生產,以避免大規模藥物短缺。
因此,在新冠疫情防控逐漸常態化後,重塑結核病治療模式或能降低新冠疫情對結核病影響。
Pai認為,隨著衛生保健迅速向在線、電子化醫療服務的模式轉變,利用多種診療技術和數字化連接方案變得非常必要。
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一體化診療模式。
對於下一步如何防控結核病,黃飛建議,可以藉新一輪公共衛生建設契機,強化實驗室檢測、藥品供應和人力資源等內容,完善結核病防治服務體系。
此外,可積極開展國際和國內交流合作,促進實驗室診斷技術、疫苗、藥物和管理工具等研發,提升結核病防治科學水平。
同時,黃飛呼籲媒體應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結核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進一步營造全民參與、群防群控的良好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