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吧!動物不知性別為何
北京時間9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動物沒有性別這個說法,雖然已經被研究性別的研究人員普遍接受,但其他人對此還是十分困惑。困惑源於這樣一個事實:許多物種的雄性和雌性具有系統性的不同行為表現。最基礎的一個例子大概就是交配行為。對於一個物種而言,具有不同性別僅僅意味著擁有不同的變體,形成不同大小的配子(比如精子和卵子)。這通常也意味著不同的身體體型互相適應以有效地結合這些配子。當然,不同身體體型需要不同的交配策略。
在動物界的某些地方,性別上的行為差異也超出了交配範疇。有時候,只有一種性別會撫養幼崽。其他物種則有基於性別的交配和求愛策略,例如雄性大猩猩會保護眷群、還有求偶舞等等。但還有其他物種,它們的雄性和雌性的社交方式也有不同。比如大角山羊就雌雄分開聚居。
這些行為跟性別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些行為不被看做是性別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性別,而這有點微妙。“性別”一詞已被廣泛使用。這本身沒什麼問題。性別是複雜的,具有多面性,人們用不同的方式闡述性別一詞的不同方面也無可厚非。(只不過,性別的複雜性似乎也造成了本篇文章想要討論的困惑點——動物到底有沒有性別之分。)回歸正題,我們要怎麼理解性別呢?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心理學家約翰·馬尼才開始使用“性別角色”一詞來指代與生物性別有關的事物,但兩者並不相同。從那之後,性別的理論差異逐漸浮現:性(sex)一詞,用來表示生物上的性別之分;而性別(gender)則具有文化性質。性別涉及一系列塑造男女行為舉止、規定男女行為舉止的行為準則,並規定成為男人或女人分別意味著什麼。這些行為準則是文化發展的一個結果,並通過文化學習代代相傳。(請注意,這裡的性別都是兩性系統背景下的性別。)
前有茱蒂絲·巴特勒和安妮·福斯托-斯特林等性別理論家提出,性和性別是不能完全孤立開的。我們的生理性別會影響跟性別有關的文化準則。兩者之間相輔相成。(比如,在很多文化中,一般認為對上肢力量有要求的工作由男性——即雄性——來完成。)然而,儘管有這種扯不斷的聯繫,孔雀仍沒有性別。因為孔雀沒有文化。
那我們怎麼知道性別不單單是一個生物學事實?是什麼讓性別具有文化性質,而不是像動物那樣只是性別行為不同而已呢?以下有一些關鍵證據。和其他任何動物不一樣,人類中的不同性別間的性別行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差異十分之大。在這個文化中,被認為適合女性的事物,放到另一個文化中結果可能就完全相反。甚至,性別數量也根據文化而異。儘管大多數文化傾向於跟生理性別掛鉤的兩性系統,但也有其他文化接受三種性別或更多種性別。
相關地,性別有關的規則和模式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比如,上世紀初,美國女性不能穿褲子,但現在根本沒有這樣的規矩。還有,在西方世界,粉色往往跟女性相關,然而這種關聯也只是最近才出現。換句話說,性別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性別是靈活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定義。當然,這就意味著,決定性別的根本,還是在於文化。
不過,仍有一些謎團有待解決。首先,動物就沒有文化嗎?其次,就算沒有文化,動物就不能有性別嗎?文化有賴於知識和信息的代代傳承,從而使得有用行為的穩定模式在出現後能夠持續存在,也使得我們能夠積累這些代代相傳的文化知識。有些動物可以以有限的方式,參與這類學習。比如,虎鯨可以互相學習如何捕獵,不同的虎鯨群也會有不同的捕獵方式。在另一個著名的案例中,一群日本獼猴在其中一隻母猴開始洗紅薯後,其他猴子也學會了洗紅薯。
但是,動物有文化的真實例子相對稀少,也並不涉及像人類那樣的跟性別有關的行為模式和學習方式。比如說,我們沒有看到有哪個虎鯨群裡,有雌性只向雌性學習,並且只向其他雌性傳授技巧的現象。即便可以觀察到,這種帶性別傾向的行為也缺乏人類性別系統中的諸多關鍵特徵。最重要的是,人類性別系統還涉及健康的規範行為——不僅女性的行為舉止受她們接受的文化教育所影響,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也認同她們應該這樣做。但是在動物文化中不存在這樣的元素。
另外還一個問題是,如果說性別是一種文化建構,那為什麼它又是如此普遍呢?為什麼每個被研究過的社會在男性和女性的行為舉止這件事上,都有一些行為模式和規範呢?會不會有一些文化沒有性別之分呢?如果是的話,那性別是不是比我們認為地更先天、跟生物上的關係更貼近?
對於這些問題,答案是:性別發展地如此廣泛,是因為它對於人類的勞動力分工有極大的用處。在文化發展過程中,人類逐漸掌握重要的生存技能,但學習這些技能往往比較困難,也十分耗費時間。在傳統文化中,這些技能可能包括製作繩索、採集和加工食物、建造房屋以及燒製陶器等等。性別提供了一組規則,可以挑選不同類別的人,然後讓不同的人群去做不同的事情。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分工,只不過生理性別差異讓性別成為一個尤其便捷的勞動力分工方式。我們不需要用性別來解決分工問題,但這種辦法是如此地便捷好用,以至於基本上每一種文化都發展出某種形式的性別分工。一旦性別分工形成,儀式、意義、期望、規範等各種文化就會逐漸積累起來。
所有這些又帶來一個更棘手的問題。如果性別是基於文化的,那它可以解釋男女行為之間的所有差異嗎?人類也是否像動物那樣具有性別上的差異行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它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更多的性別歧視、偏見和不平等等問題。如果男女之間確實存在先天的行為差異,那麼我們就有理由說,我們不必平等對待男性和女性。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說,女性天生不如男性那樣具有競爭力,因此擔任首席執行官的女性人數相對較少不是問題。
人類男性和女性之間或許確實存在先天的行為差異,但這些差異的程度其實非常難衡量。文化影響塑造了地球上每一個人的性別行為,意味著我們不能在不考慮文化因素的情況下,去草率地衡量先天性別差異。
這就回到了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認識到動物沒有性別這一點很重要?對於人類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不同行為,我們無法像研究動物那樣,簡單地認為這些行為差異源自先天的生理差異。當小男孩拒絕玩偶時,我們無法從中推斷出他們是否具有照顧嬰兒的先天能力。相反,我們需要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這類行為。我們需要首先意識到,我們的文化體系在決定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的行為舉止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