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差異大,對地球威脅各不同
“高樓般大小”“與地球擦身而過”……近日,又一顆小行星因飛掠地球刷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發布消息稱,2011ES4號小行星于北京時間9月2日飛過地球,其直徑為22米至49米,最快速度可以達到8.16公里每秒,離地球最近時與地球之間的距離為12萬公里左右,不到地球與月球距離的三分之一。
“看到小行星靠近地球的消息,媒體和大眾往往很激動,而科學家一般顯得比較’淡定’。從相關信息來看,2011ES4號小行星很可能只是和地球擦肩而過,另外它的個頭非常小,即使落到地球上,也會在大氣層裡被燃燒掉,幾乎不會造成什麼影響。”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助理研究員王錚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小行星個頭差異大
小行星撞地球,不僅出現在科幻電影裡,也曾發生在真實世界裡。地球上一些巨大的隕石坑,就是它們當年造訪地球時留下的印記。
據推測,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在10—30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20—40公里的速度一頭扎進了地球的“懷抱”。這次異常猛烈的撞擊,導致地球長時間灰塵蔽日,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此結束。
和直徑在10—30公里的小行星相比,直徑為22—49米的2011ES4號小行星的確是個“小不點”。有人可能會好奇,都是小行星,為何體積差異這麼大?
王錚解釋說,最早的類星體是先形成較小的核,然後通過吸積集聚周圍物質逐漸變大。在這個過程中,行星星子不斷碰撞聚合,形成大小不一的行星個體。其中,有些行星的尺寸不斷加大,把所在軌道的絕大多數天體吸附在自己身上,比如太陽系八大行星;但也有一些天體因為所處區域的溫度等因素,沒能成長到足以集聚和清空軌道附近的所有天體,遺留下大量的小天體,形成小行星群,它們在偶然的引力擾動下離開軌道去往其他區域;還有一些天體在互相碰撞中產生新的碎片,這些碎片也大小不一,自然個頭也就不盡相同。
近地小行星有3種類型
據統計,目前已經發現了140多萬顆小行星,而這很可能只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約90%已知小行星的軌道位於小行星帶。
“事實上,大家最關心的是那些運行時可能離地球軌道很近的小行星,也就是近地小行星。”王錚介紹,總的來說,近地小行星主要分為3類:阿莫爾型小行星、阿波羅型小行星和阿登型小行星。2011ES4號就是一顆阿波羅型小行星。
阿莫爾型小行星,以小行星1221的名字“阿莫爾”來命名。這些小行星的近日點均在地球軌道以外,介乎1.017至1.3個天文單位(AU,約為1.496億千米)之間,它們的遠日點更遠,總的來說不會威脅到地球。
阿波羅型小行星的命名來源於第1862號小行星阿波羅。1932年,小行星阿波羅被發現時,距離地球不到0.07AU。這群小行星,它們軌道的近日點都在地球軌道之內,而遠日點都在地球軌道之外,軌道往往與地球軌道有交叉,也是最危險的一群小行星。
以第一顆被發現的小行星“阿登”來命名的阿登型小行星,它們的軌道始終在地球軌道以內,也就是說即便遠日點的距離也小於1AU。
嚴密監視預防潛在威脅
什麼樣的小行星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王錚介紹,當它與地球軌道之間的距離小於0.5AU,且它的直徑不小於150米時,會被認為是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可能會由於各種因素導致軌道改變,從而撞向地球。
如何預防來自小行星的侵擾?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對策。目前全球已建立近地小行星觀測網,尋找並監視一些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往往能提前數月甚至數年預判它何時會接近地球。
與此同時,一旦威脅真的來臨,也有著主動出擊的計劃。比如,歐盟提出了防禦小行星的“近地軌道防護盾”計劃。該計劃旨在通過導彈炸毀、引力牽引和主動碰撞等多種手段,防範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
“事實上,多個衛星和望遠鏡一直在密切監測著近地小行星的一舉一動,如果有威脅較大的小行星出現,也可以通過發射導彈來進行主動防禦。因此大可不必為小行星撞地球這樣的小概率事件而感到擔憂。”王錚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