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屁股是如何進化的?與其他靈長目動物差異如此之大
據國外媒體報導,為什麼人類屁股不同於其他動物?隨便問10個人,可能會獲得10個不同的答案,人們提出了各種猜測,認為可能與人類相對較大的大腦有關、或者與人類使用複雜的語言的肢體語言有關、或者與人類能顯著改變周圍世界的能力有關。
讓我們看看動物王國吧!即使是人類近親物種,例如: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也沒有像人類一樣的屁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們獨特的運動方式,我們是現存唯一主要靠兩條腿行走的哺乳動物,成為直立兩足動物對於我們的臀部具有重要影響。
我們通常認為“臀部”的解剖學結構主要是由位於臀骨上的脂肪組織構成,這些脂肪組織附著在骨盆上。最終我們的骨盆結構決定了屁股的形狀,而骨盆在過去600萬年裡經歷了一些重大變化。
骨盆是由三部分構成:兩塊髖骨和一塊骶骨,每塊髖骨是由3個骨骼構成(髂骨、坐骨和恥骨),它們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逐漸融合在一起。
骨盆是由三部分構成:兩塊髖骨和一塊骶骨,每塊髖骨是由3個骨骼構成(髂骨、坐骨和恥骨),它們在生長和發育過程中逐漸融合在一起。
髂骨是人類與類人猿近親物種相區別的重要標誌,黑猩猩的髂骨相對又高又平,平坦的髂骨兩側向前或者向後,而人類的髂骨相對較短,彎曲地靠近兩側,從而使人類骨盆呈碗狀結構。髂骨的這些大小和形狀差異,與兩足動物的進化和使人類直立行走成為可能的臀肌重組有關。
臀肌包括3部分,分別是: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人類臀大肌(尤其是上半部)非常大,它有助於伸展和向後移動大腿,在我們跑步或者爬樓梯時提供力量支持,它對於形成臀部形狀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在其他類人猿物種中,所謂的“小臀肌(臀中肌和臀小肌)”也發揮了類似的作用,所以臀大肌並非主要參與部分,最終導致人類與類人猿物種的臀部形狀存在差異。
相反,當我們單腿站立的時候,我們的小臀肌所起到的作用是幫助臀部肌肉不向兩側分散,通過改變小臀肌及其功能,才使人類髖骨彎曲結構實現單腿站立。我們的小臀肌能提供站立穩定性,而不是提供力量。
我們可以跟踪分析髂骨外形變化,並推斷在人類進化史(從440萬年前早期人類祖先地猿始祖種開始,包括:像“露西”的更新紀靈長目生物、直立人)中臀肌的功能性,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髂骨通常會變得更短、更寬、更彎曲,這意味著人類臀部經歷了數百萬年的進化歷程,才形成現今這樣可以抒發人類情感的解剖部位。
我們的骨盆結構決定了屁股的形狀,而這組骨骼在過去600萬年裡經歷了一些重大變化。使人類屁股與眾不同的最重要因素是脂肪,這可能與我們成為雙腿直立行走生物有關。人類大腦相對較大,消耗大量能量,我們的身體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能量,對於一種非水生哺乳生物而言,人類體內脂肪所佔比例相對較高。由此人類學家提出,人類體內脂肪有助於緩沖我們新陳代謝成本較高的大腦度過營養匱乏時期。這似乎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因為在地面上行走是一種有效的活動方式,能夠避免棲息樹枝一生的缺點——必須利用樹枝支撐所有的重量,並且在重力控制下生存下來需要許多能量。相比之下,猩猩似乎做得更好,它們有強壯的身體、身體靈活、四肢比例協調,更不必說它們長著對生大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