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網友:30多年都記錯了?
上中學時,語文課大家不可避免學過糾正錯別字和發音,這個大家都還有印象吧。這兩天有個話題又被翻出來了,結果網友都被整懵了——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但是記憶中這個詞確實有。
這是怎麼回事?隨便打開一個輸入法試試就知道了。剛剛為了驗證,試了下QQ輸入法,DANG這個拼音下有當這個字,還有繁體字“噹”,唯獨沒有大家記憶中的那個口字旁的“當”。
怕輸入法的字庫出錯,隨手又在網上找了一些教材軟件中的介紹,大家公認存在口字旁的“當”的組合就是叮噹或者叮叮噹當,結果簡體及繁體中都是上面的結果,沒有那個口字旁的“當”。
圍繞口字旁的“當”爭議不是一天兩天了,豆瓣、知乎等社區前幾年就討論過,一方面可以確認在正規出版物或者輸入法字庫中,DingDang打出來的基本都是叮噹或者叮叮噹當,沒有那個口字旁的“當”。
知乎網友SatanBAI翻出了一本1989年的《現代漢語字典》,裡面介紹的叮噹是現在的用法,沒有那個口字旁的“當”,這說明在官方文字中確實是叮噹。
那為何幾乎所有網友都認為有這個口字旁的“當”字呢?難道真的是集體記憶偏差?似乎也不是這樣,因為這個字也真的存在過,不少網友也翻出了證據。
從多年前的動畫片《叮噹貓》及兒歌《鈴兒響叮噹》中確實可以找到這個口字旁的“當”,用輸入法的造字功能也確實可以打出這個字。
對於這個現象,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是遭遇了曼德拉效應,也就是集體記憶偏差。
不過這件事最後的結果其實沒那麼複雜,那就是當這個字簡體、繁體就是上面說的兩種,這都是規範存在的,而口字旁的“當”大家也確實見過,因為主要來源於動畫片和兒歌,而這兩個傳播實際上是當年港台翻譯過來不規範導致的。
換句話說,口字旁的“當”當年大家看到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錯的,但因為先入為主了,以為真的有這個規範,現在被輸入法和字典的標準教育了,才有了強烈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