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是如何“洗白”的?如果發渾、發黃,還能喝嗎?
自來水可謂是改變我們生活的一大便民工程,只要打開水龍頭,水就能“嘩嘩”地流了出來,衛生、安全又方便。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不禁會產生這些疑問:每天常用的自來水是怎麼來的?又是經過了哪些工序一步步“洗白”,變成了安全的飲用水的呢?有時我們可能會發現家裡的自來水是渾濁的乳白色,或是燒開後有水垢,這樣的自來水還安全嗎?
下面就為大家一一揭曉答案。
自來水廠的“歷練”
自來水的源頭,也就是水源地,通常為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地表水。水源地的選擇需要經過多方面的考量,不僅要求水質良好、便於衛生防護,而且必須符合水源水質標準的要求。
未經處理的原水中含有諸如藻類、腐殖質、泥沙之類的輕微顆粒,水廠的取水泵站從水源地取出原水後,首先要進入自來水廠經歷一番“歷練”才能進入到千家萬戶。
常規處理主要包括混凝、沉澱、過濾和消毒。
混凝是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劑,使水中難以自然沉澱的懸浮物和膠體顆粒相互凝聚,生成大顆粒絮體並沉澱在沉澱池中,成為污泥從而進行排除。過濾是利用顆粒狀濾料截留經過沉澱後水中殘留的顆粒物,進一步去除水中的雜質,降低水的渾濁度。混凝、沉澱和過濾處理能減輕水的濁度, 同時,還能去除細菌和病毒等。飲用水還需要經過消毒處理,將水中的病原微生物滅活,才能達到飲用水的水質要求。常用的消毒劑有氯、氯胺、二氧化氯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區由於水質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對水的處理操作也更複雜,對水廠的水處理系統也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水廠為了出水水質更好,也在逐漸改善傳統常規的處理工藝。
水處理時,一些水廠在常規處理工藝之前會先進行生物預處理,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來去除水中的氨氮、有機污染物、異臭、鐵、錳等, 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為後續常規工藝水處理減輕負擔。
水廠還採用活性炭作為濾池的深度處理技術。活性炭無色無味,有著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大量微孔結構,從而可以高效的吸附水中的非極性化合物。其中,顆粒活性炭(GAC)不易流失, 可再生重複使用,常用於連續運行的水處理工藝,而粉末活性炭(PAC)價格便宜,不需要增加特殊的設備和構築物,尤其適用於水質季節性及突發性事故的水源淨化處理。
同時,由於臭氧預氧化反應時間短、投加量少,利用臭氧對原水的預處理工藝也逐漸開始廣泛應用。臭氧具有強氧化性,能夠直接氧化並產生具有氧化的羥基自由基,可以氧化分解水中許多有機污染物,而且臭氧還具有較強的殺菌、脫色、除藻和助凝等作用。
此外,近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膜法水處理技術也逐漸應用於自來水廠。膜法水處理技術是利用膜兩端的壓差作為動力處理污染物,依據污染物大小、所受壓力不同又可以分為納濾(NF)、微濾(MF)、超濾(UF)以及反滲透(RO)納濾膜,不同的膜孔徑大小不同,可以截留相應的污染物,阻擋在膜的一側。膜處理技術不僅僅作用於大顆粒的雜質,對於一些微生物、細菌等也有很好的截留效果,因此能夠大大提高水的安全性。但是膜處理工藝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缺陷,比如成本高、易堵塞等,膜污染也是膜處理技術存在的最大問題,這些都限制了膜技術的發展。
關於自來水的小疑問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自來水通常都會經過氯等消毒劑的消毒。
那麼,自來水中會有殘留的氯嗎?燒開的水要是否要靜置散餘氯才能喝?
自1950 年至2006 年,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曾進行6次修訂,目前執行的飲用水標準為《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GB 5749-2006),指標總數達106項,包括常規指標42項,非常規指標64項,來確保水質的安全。合格的自來水從水廠到居民家中的水龍頭,還要經過供水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比如高樓水塔、水箱等,為了保證自來水的微生物安全,抑制水中細菌的再次滋生,出廠水通常會添加一定的餘氯量,對供水管網進行持續消毒,確保自來水在“長途跋涉”中不會二次污染。
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規定,水廠出廠水總餘氯標準為0.5—3.0mg/L,管網末梢的餘氯值不低於0.3mg/L。所以自來水略帶氯味屬於正常現象,自來水在煮沸的過程中,餘氯會得到揮發,自然不需要額外靜置。
有時候水龍頭流出的自來水是淺黃色或是乳白色,特別是在停水後,自來水會尤其渾濁,這樣的自來水還安全嗎?
自來水會呈淺黃色,可能是由於管道、水龍頭使用時間過久,存在鐵鏽,或是供水路段有施工。一般情況下,打開水龍頭放一會水就好。目前大部分新鋪設的供水管道採用的都是不易鏽蝕的塑料管、優質的鑄鐵管和不銹鋼管,因此,發生自來水變黃的情況已經大大降低。
而有時我們會發現家裡的自來水是渾濁的乳白色,伴隨很多小氣泡,這是由於供水系統的二次加壓,溶入的氣體經壓力作用分解成微小氣泡,導致水看起來變成了乳白色,其實靜止數分鐘後,氣泡就會自行消失,水質也會變清,這種現像也不會影響水質。
談到自來水的飲用安全,不得不提到近年來火熱的淨水器。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日益提高,也想使用更高品質的水,“要不要裝淨水器?裝什麼牌子的淨水器?淨水器都有什麼功效?”等疑問也就隨之出現了。淨水器,其實是讓合格的自來水變得更好,所以淨水器可以要,但不是必須要。
市面上的淨水器種類繁多,價格相差巨大,令人眼花繚亂。要了解家用淨水器的功能及效果,需先明白其工藝原理。目前市售的主流家用淨水器屬於復合型淨水器,主要由PP棉(初級過濾)、活性炭或其他復合吸附材料(二級過濾)、以及膜材料(核心過濾)多級串聯而成,達到吸附雜質的目的。
除此之外,還有能夠降低水的硬度的軟化淨水器。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碳酸鎂,水里的水垢越多,說明鈣、鎂離子含量越高,這樣的水就是我們俗稱的“硬水”。硬水煮出的飯、泡出的茶味道都會差一些。軟化淨水器是在復合型淨水器的基礎上增加了陰/陽離子交換樹脂組件,可以去除水中的鈣、鎂等離子,降低水質硬度,提升口感和使用性能。
淨水器在進一步提升自來水的安全性與口感上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淨水器組件吸附截留微生物的過程是一種物理作用,並不會將微生物完全殺滅,如果使用不當或者過期不更換濾芯,微生物在活性炭和膜組件中將重新增殖,則會帶來更為嚴重的二次污染。
科技的進步能讓我們喝上更加衛生安全的自來水,讓生活更加方便,而我們也應該明白水資源的寶貴以及潔淨水的來之不易。保護水源地,節約用水,是每個人都應銘記於心、並努力踐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