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精準圍獵校園成了“收割場”
疫情對許多大學生的重要影響,在一個不易察覺的方面,正在快速發酵。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使用網絡貸款平台支出日常消費已成大學生常見的消費方式,疫情期間,往常依靠生活費、兼職打工來償還網貸的大學生,因為沒了“收入”,債務接近“爆雷”,一些人不得不借遍親朋好友,或通過借新還舊、以貸養貸堵上債務窟窿,以致債務越滾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背後,一些大型正規網貸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以大學校園為目標,精準收割“優質客戶”。
沒了生活費,債務就徹底沒希望還上了
“困在家中,每月沒了生活費,我的債務就徹底沒希望還上了。”武漢某高校大一學生小楊說,疫情開始沒幾天,一直關注疫情的他突然意識到困在家裡沒了生活費,“就睡不好了”。
自從高三那年分期買了一台新上市的三星 S9 手機嚐到“甜頭”,為了追求那一剎那“爽”感,小楊便陷入超前消費泥潭,踏上每月還貸之路。目前他每個月要在3個平台上還款,最多時一個月要還1950元。
半月談記者走訪了解到,疫情將高校學生留在家中,也讓部分依靠生活費還貸的學生失去收入來源,在逾期的壓力下焦躁不已。
談到網絡貸款,貴州某高校大四學生小姜說,它讓自己大學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差。“支付寶花唄目前還有3000多元沒還上,今年待在家沒有生活費,借了不少同學和親戚的錢,總算沒有’爆雷’。”小姜說,網貸一接觸就甩不掉了, “像個無底洞”。
小姜告訴半月談記者,她們宿舍4個同學,有3個人背著網貸債務,還不起錢就找別人幫忙貸款還,拆東牆補西牆。重重壓力下,不少同學借新還舊、以貸養貸,債務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一位大學輔導員說,據他觀察,現在大學生80%的人都有網貸行為,貸款原因各有不同,比如日常消費、購買大件電子產品等,也有一些學生陷入物質主義的消費理念無法自拔。借網貸的不少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有的甚至是貧困家庭,他們生活費不多,又不能抵擋消費誘惑,難免開始網貸。
據艾瑞諮詢2020年6月發布的後疫情時代零售消費洞察報告顯示,中國的網民結構中,超過50%的“90後”月消費高於2000元,超20%“90後”月消費高於3000元。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說:“我們這些大學生是網貸平台的最優質客戶。”
無處不在的“潘多拉魔盒”
事實上,在大學生消費慾望過度、缺乏自製力的背後,更需關注的是無處不在、“潘多拉魔盒”般的網貸誘惑。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當前網絡貸款門檻低,各類產品廣告鋪天蓋地,充斥於年輕人每天要使用的各個手機應用中。杭州某高校大學生小沈喜歡看美國職業男子籃球聯賽,他每天都會在國內某主要網絡平台體育App刷新聞,但每刷幾條,就會看到網貸視頻廣告。他感慨:“這真是精準營銷。”
一些正規、大型消費貸款平台,針對大學生提供“精準服務”,各類循循善誘的讓利規則暗藏玄機。
“ 京東之前每週都會送我白條免息券,付款的時候也會默認推薦白條付款,QQ空間裡的廣告是分期樂,美團有美團借錢,支付寶有花唄借唄,就連小米金融也不斷給我這個三星手機用戶發廣告推薦網貸產品。”作為一個沒有正式收入的大學生,小沈在各個平台上都有2萬~3萬元的借款額度。
這些網貸平台寬鬆的審批和超出個人還貸能力的放貸額度為大學生埋下隱患。據專家介紹,目前市面不少網貸產品宣稱每日利息不到0.05%,讓人以為利息很低,但實際上這種日利率對應的是18%的高額年利。
小姜目前使用的一個主流網絡消費貸款平台會主動向用戶推送一些貸款優惠或消費優惠的信息。她最開始僅有三四百元的貸款額度,但短短兩年,貸款額度提升至三四千元,就是因為使用頻次高,貸款額度會不斷增加,無形中助推了貸款消費行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使用淘寶、京東購物時,花唄和白條變成了支付時的優先選項,而藉唄、金條等借款服務也總是經常出現在App的醒目位置,提醒我還有三五萬的額度可以使用。”剛參加工作不滿半年的95後浙江青年小戴覺得自己是被各類App推到了超前消費的陷阱裡。
他告訴半月談記者,由於花唄、白條每月底或次月初才出賬,出賬前往往對負債情況沒有概念,花起錢來也難免大手大腳。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負擔不起賬單的情況,這時螞蟻借唄等按日收取利息的互聯網貸款自然而然地變成了花唄還款的方式了。
不少受訪者認為,網貸平台為了利潤,刻意培養用戶超前消費習慣,並引導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以信用為擔保透支個人賬戶。一位受訪者說,這些正規的、大型的消費網貸平台,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滲透到校園裡,透支著年輕人的活力。
對在校學生放貸,應設最高限額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消費金融信貸課題組開展的中國消費金融主體評估(2019)發現,選擇消費信貸的客戶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90後群體佔比接近50%。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2019中國消費金融發展報告》顯示,在互聯網消費金融平台的記錄未完全納入徵信系統、中小消費金融平台信息共享不足的情況下,近幾年消費金融中多頭借貸的現象嚴重,帶來較大的逾期風險。
一些年輕人在消費主義心態和網貸平台“圍獵”下,帶著一身債務走出校園、走上社會,這樣的處境或許意味著人生面臨失控風險。
半月談記者走訪了解到多類個案:某職校學生因為欠下網貸債務,不惜騙取同學身份證在多家網絡平台上貸款;一些大學生貸款與網絡賭博行為交織,邊賭博邊貸款,最終陷入絕境……
“以往沒有網貸,找同學或親戚借錢,借不到就算了。現在網貸太方便,平台又多,無形中給大學生借錢貸款提供了便利,也不斷助長消費慾望。”貴州某高校大學生小梅說,不少大學生沒有正確的理財消費觀念,儘管老師一再提醒,但還是有不少人抵擋不了誘惑陷入網貸泥潭。
專家認為,網貸是當前最常見的金融消費方式,要進一步加強網貸利弊宣傳,把理財消費作為大學生必修課;同時,更需規範約束各類網絡平台貸款行為,在打擊非法網貸平台的同時,盡快出台細則,規范正規網絡平檯面向大學生的貸款行為,如設定貸款最高限額、避免多平台借貸等。(記者方問禹林光耀駱飛)
[評論]大學生不該是被網貸收割的“韭菜”
之前,銀監會等六部委曾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大校園網貸業務整治力度、加大對違法犯罪問題的查處力度等六項措施。然而,造成大學生如今困境的“力量”,並不是網貸平台“雜牌軍”,一些大型正規網貸平台難辭其咎。《半月談》曝光了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刻意培養用戶超前消費習慣,讓年輕人陷入物質主義的消費理念無法自拔,引導年輕用戶以信用為擔保透支個人賬戶;通過無處不在的網貸視頻廣告進行“精準營銷”,各類循循善誘的讓利規則,寬鬆的審批,很容易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心動。一旦大學生掉進了校園貸的“深坑”,以自身的力量很難從裡面爬出來。
因此,一些正規網貸平台的所作所為,也應當被認真檢視。大學生畢竟還沒有邁入社會的大門,他們的經濟能力很大程度還依賴於家庭,而防範風險的經驗和能力還有欠缺,不設門檻的“精準營銷”,實際上把大學生當作了獵物。坦白地說,即便是正規網貸平台,通過正常的渠道和方式賺的這個“錢”,也很難說是“天經地義”“問心無愧”的。
不僅如此,還有那些不當的廣告宣傳,名義上的日利率很低,但實際年利率卻很高。以媒體報導中列舉的那些網貸產品,就有逾越“紅線”之嫌。根據最高法於8月20日發布的新修訂《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些平台18%的高額年利,其實已經超過了司法保護的上限。對於那些網貸平台來說,有必要反思並糾正“違規踩線”的做法。
大學生債務逼近“爆雷”並非小事,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警覺。面對鋪天蓋地的網貸廣告,有必要依據相關法律來一次深度清理。大學也要加強網貸知識宣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貸、理性理財消費。從長遠看,在嚴厲打擊非法網貸平台的同時,還須加快建章立制,有的放矢規範校園網貸,避免大學校園淪為商業“圍獵場”。
文/歐陽晨雨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