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飯圈亂象”“祖安文化” 別讓網絡不良社交荼毒孩子
不管是存在“互撕”“氪金”(指花錢購買偶像相關產品)現象的“飯圈”,還是充滿戾氣的“祖安文化”,都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8月25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將加大對“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的治理力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數字媒體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楚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虞鑫就此現象接受了人民網文娛部的專訪。
黃楚新指出,“飯圈”等不良網絡社交行為被直接“點名”,體現了相關部門對當前互聯網文化最新發展狀況的關注。“及時出手治理亂象,更是相關部門積極履職、主動作為的表現,有助於網絡空間走向清朗,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飯圈”壓榨時間精力青少年易盲目追星
“圈子”就是興趣、愛好相同的個體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群體。所謂“飯圈”即是由共同喜歡偶像明星的“追星族”集結而成。網上的一項調查顯示,追星群體的年齡正在趨於年輕化,受訪者中近7成“00後”承認自己在追星。
在流量經濟深度介入娛樂產業的當下,“飯圈”追星早已不只停留在聽聽歌曲、看看影視作品之類的個人行為層面。虞鑫分析稱,“飯圈”有著高度職業化的分工和結構,“粉頭”、“站姐”等以追星作為謀生職業的人群,是“飯圈”中起到核心連接作用的主要成員。
大量粉絲通過互聯網連接起來,討論著關於偶像明星的一切,共同推高偶像明星在輿論場中的聲量。青少年通過QQ、微博等社交平台展開網絡社交的同時,也被無形中裹挾,她們在“飯圈”好友和“大粉”的鼓勵或煽動下,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榜、控評、轉發、點贊……淪為免費的“數據勞工”。
“未成年人與職業追星者深度接觸,過早地介入娛樂產業、粉絲產業,不利於其身心成長。”虞鑫說,一些職業化的“飯圈”人士不只誘導青少年的消費行為,甚至利用未成年人的無償勞動獲取經濟利益。
而在粉絲們看來,流量就等於價值,她們希望看到自己喜歡的偶像明星在各種榜單中名列前茅,在各個領域“出圈”成為話題,從而名利雙收。為了證明偶像明星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粉絲們往往會用“團建”的方式,鼓動更多的粉絲加入進來,一起完成所謂能提升偶像價值的“任務”。
黃楚新直言,未成年人為偶像明星“刷數據”、過度“氪金”等行為已經偏離了理性層面,不僅為青少年及其家庭帶來經濟負擔,更影響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他指出,一些商業公司、明星藝人的經紀公司為了“流量”,引導未成年人為偶像明星批量轉髮留言,在投票榜單上投票、刷票,甚至鼓勵未成年人打錢、“集資”,誘導缺乏一定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將這些行為視同對偶像明星的喜愛。一些青少年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荒廢在“追星”“刷數據”等活動上,走上了盲目追星的歧途。
“互撕”“祖安”風氣不良網絡暴力傷害身心
因不同的偶像明星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由此引發的粉絲“互撕”行為也是“飯圈”的一大痼疾。小到言語摩擦,大到互相辱罵,甚至大量粉絲會“群起而攻之”,形成網絡暴力。在此過程中,無論發起攻擊還是遭受攻擊的任何一方,都被淹沒在群體的極端戾氣中。
“由於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社會經歷有限,遇到網絡暴力時往往無法正確應對”,黃楚新表示,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不願與父母、老師溝通,遇到問題往往埋在心裡,更容易加重心理負擔,造成身心傷害。
網友“莉莉週”是一名高中生,同時也是某流量明星的粉絲。她喜愛的明星不時遭受“黑粉”的惡意攻擊,為了“反黑”,她會在微博上和“黑粉”辯論,“有些話非常惡毒,我看到就很不舒服,有時在學校上課時突然想到這些事,心情就會很低落。”
黃楚新建議,未成年人在網絡社交中面臨網絡暴力問題時,應當第一時間與父母、老師等成年人進行溝通和傾訴,特別是涉及生命和財產安全時,務必尋求外界幫助,合理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在互聯網空間,除了大家熟知的“飯圈互撕”,經常會充斥著不堪入目的網絡用語,再如此次《通知》中被點名的“祖安文化”,也是網上荼毒青少年的一種語言暴力。“祖安”一詞源於某網游同名服務區,該區玩家以愛說髒話、擅長罵人著稱,此後“祖安”逐漸演變成飆髒話、愛罵人的代名詞。
人民日報客戶端此前曾發表評論文章《把“祖安”這種文化垃圾徹底清理乾淨》,批評粗鄙暴戾的“祖安文化”,並指出,作為互聯網原住民,這一代青少年對網絡表達往往無師自通,從剛剛接觸到追風玩梗,是個很迅速的過程。尤其是在缺乏足夠判斷力的一些青少年看來,“祖安文化”儘管出口成臟,卻有衝決現有道德規範的特殊“氣質”,這種“魔力”誘使他們沾染其中,甚至衍生出“歸屬感”,樂此不疲。
目前,治理不良網絡社交行為風氣,避免對未成年人產生惡劣影響,已經被相關部門提上日程。國家網信辦7月初啟動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專門提出,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大力整治明星話題、熱門帖文的互動評論環節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對立、互撕謾罵、人肉搜索等行為。六部門此次印發的《通知》中也再次點名”飯圈”,明確強調將對涉及未成年人網絡社交中出現的侮辱謾罵、人身攻擊、惡意舉報等網絡欺凌和暴力行為,以及敲詐勒索、非法獲取個人隱私等違法活動予以查處。對相關QQ賬號、群組等通報相關企業,依法依規採取關閉群組、關閉賬號等處置措施。
平台應當積極作為文明上網從我做起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網民在網上遭到諷刺或謾罵的比例達42.3%,同時指出,社交網絡的高速發展為網絡暴力產生和蔓延提供了滋生環境。網友“三七”表示:“掐架搞的網絡環境烏煙瘴氣,那些不作為的平台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網友“萌萌”說:“影響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網絡平台不能一切為了流量。”
“網絡社交平台應當積極承擔起自身責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暢通反饋機制,切不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縱容事態發展,成為滋生不良社交行為的’溫床’。”黃楚新建議,網絡社交平台應當完善相關功能設置,對未成年人付費、集資、打賞等“氪金”行為進行約束。此外,針對目前網絡上一些成年不法分子對未成年人進行惡意誘導、唆使的言論,平台應當通過人工+技術的篩查方式,不斷強化內容監管,為青少年提供乾淨清朗的網絡環境。
虞鑫同樣認為網絡社交平台可以依靠技術對不良社交行為進行干預,保護未成年用戶:“其實,網絡社交平台一般都有著非常強大的用戶大數據分析能力,完全可以通過用戶的發帖內容、社交關係、登錄時間等信息,判斷該用戶是否有可能是未成年人,進而予以重點關注,並防範可能出現的欺凌暴力、敲詐勒索、非法獲取個人隱私等傷害行為。”
無論是因為追星、還是因為其他愛好,未成年人在網絡上結交朋友,並因此形成圈層,本無可厚非。但家長、學校以及社會有義務引導孩子們正確看待和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並開展有益的網絡社交。在黃楚新看來,一是要教育孩子們在圈層中與人交往時,先為人、再追星,做到禮貌待人,不參與掐架、互罵等不良活動。二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人生最大的目標和樂趣不在於所謂的偶像明星、二次元、網紅等人,追星只是一種消遣娛樂,青少年應當志存高遠,不應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寄託在偶像明星身上,更不能為了追星突破基本素養的底線。
當前網絡空間魚龍混雜,對於未成年人而言,提升網絡素養、學會自我保護必不可少,“要學會分辨網絡中的善意和惡意”,黃楚新提醒青少年自覺抵制“祖安文化”“飯圈掐架”等具有社會不良習氣的現象,嚴格規範自身上網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