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災難”理論:2245年,地球一半質量轉化為數字信息
在大多數人看來,信息似乎是無形的。然而,在短短幾個世紀內,人類每年產生的數字比特總量就將超過地球上的原子數量;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信息可能將占到地球質量的一半。這一令人不可思議的結論來自於一項新研究,研究者對數據隨時間的增長進行了觀察,並提出了這種增長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我們生活在信息無比豐富的時代。無處不在的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意味著,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產生數量驚人的計算機化內容。
據IBM等其他技術研究公司估計,目前世界上90%的數字數據都是在過去的十年中產生的,這促使英國朴茨茅斯大學的物理學家梅爾文·沃普森開始思考人類社會未來的走向。
沃普森的分析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地球目前包含大約10^21字節的計算機信息。“這是我們共同創造出來的,”他說,“這包括所有人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所製造並存儲的數字內容。”之後,沃普森計算了未來可能會出現多少數據。這還不是簡單的線性推斷,因為新信息的數量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沃普森指出,假設數字內容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那麼350年後,地球上的數據比特數將超過地球上所有原子的數量,而地球上的原子總數大約為10的50次方。甚至在此之前,人類將使用巨大的能量——可能相當於當前全世界的能耗——來維持所有這些由0和1組成的數據。
“問題是:我們把這些信息存儲在哪裡?我們該如何提供能量?”沃普森說,“我將此稱為無形的危機,因為就今天而言,這確實是一個無形的問題。”
儘管從現在來看,數百年的時間尺度似乎是遙遠的未來,但沃普森也警告稱,我們可能還要擔心另一個重要的問題。1961年,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羅爾夫·蘭道爾提出了熱力學與信息之間的聯繫。他指出,擦除一個數字比特會產生少量的熱量,因此信息和能量之間存在聯繫。
這一理論被稱為蘭道爾原理,儘管在科學上仍有爭議,但近年來已經得到了一些實驗證實。在2019年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AIP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沃普森假設信息和質量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這個猜想依賴於著名的質能方程E = mc^2,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推導出來。愛因斯坦的工作表明,能量和質量是可以轉換的,這促使沃普森計算出一個比特信息的可能質量——大約比一個電子的質量小1000萬倍。
沃普森表示,這意味著目前每年產生的大量信息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是相對於單個大腸桿菌的重量。但是,假設信息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那麼在不到500年的時間裡,地球的一半質量都會轉化為數字數據。
假設信息的增長率為50%,那麼到2245年,地球將有一半的質量是信息。沃普森的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11日的《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雜誌上。“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沃普森說,“就像燃燒化石燃料、塑料污染和濫伐森林一樣,我覺得所有人都忽視了信息。我們正在’一點一點’地改變地球。”
事實上,沃普森認為自己論文中對信息增長率的估計有些保守——國際數據(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簡稱IDC)公司估計目前的數據增長率為61%——並認為這種信息災難可能會比預期的更早發生。他指出,緩解如此大量數據存儲問題的方法之一,可能是開發以非物質介質(如全息圖像)保存信息的技術。
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路易斯·埃雷拉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但他表示,這項研究中提出的論點發人深省,也令人驚訝。不過,信息具有質量的觀點仍然尚屬理論層面,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證明。至少沃普森本人對該理論很有信心,他說:“既然狹義相對論和蘭道爾原理都已經被證實,那麼這個理論最終也被證實的可能性就非常高,儘管目前仍只停留在理論上。”
埃雷拉表示,考慮到“信息災難”涉及的時間很長,而且現實中人類還面臨著其他更緊迫的危機,“我認為還有很多比這個更重要的問題”。(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