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弘芯抵押了光刻機我們的芯片行業到底出了啥問題?
最近這段時間美國的禁令讓中國整個半導體行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相關的文章也寫了不少,大家在評論裡問的比較多的問題是:美國這樣制裁芯片,我們到底有沒有辦法自己研究出來?畢竟在幾十年前最艱難的時期,前輩科學家們靠著算盤,都造的出原子彈,現在面對這個小小的芯片,真就無能為力了嗎?
在講結論之前,差評君先給大家說說最近武漢弘芯半導體爆出來的事兒,捋完一遍之後,再來聊聊我的看法。
事情是這樣的。
武漢有一家叫弘芯半導體的公司,最近被爆出因為資金問題,很有可能運作不下去了。
要說一般的企業經營不善,倒閉破產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半導體這個比較特殊的行業中,這無疑是一個重磅炸彈。
弘芯半導體成立於2017年11月,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芯片企業,他們在成立之初,也喊出了相當響亮的口號。
根據弘芯官網的描述,他們的野心真的不小▼
上手就14nm工藝,緊接著就7nm,還要達到每月3 萬片的產能,這對於一家剛起步的芯片企業來說,著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去年的時候弘芯也是秀出了一系列騷操作,他們先是把台積電前運營長蔣尚義博士請來當CEO 。
這位老人家可謂是芯片界的傳奇人物,今天的台積電在國際上能取得這樣的技術優勢,離不開他的努力,弘芯請他過來坐鎮,看來是鐵了心要啃下芯片代工這塊硬骨頭。
接著,弘芯又花了大價錢,把荷蘭ASML( 阿斯麥爾)公司的光刻機買了進來,這台型號為1980Di的光刻機,理論最小能支持10nm以內的芯片製程。
為了迎接這台價值連城的光刻機,弘芯還專門為它搞了一個進場儀式,背景板上赫然寫著“ 弘芯報國、夢圓中華”八個大字,讓人熱血沸騰。
資金方面,在今年武漢市發改委的《 2020 年市級重大在建項目計劃》紅頭文件中,武漢弘芯的半導體的總投資達到了1280 億人民幣,首期投資為占到了先進製造業項目的最大頭。
人才、器材、錢財、全都到位了,就在所有人都覺得弘芯也能像中芯國際那樣能整出點乾貨的時候,出事情了。
雷聲大雨點小,才剛過了一個月,弘芯就把剛引進的ASML 1980Di光刻機給抵押了,並以此向武漢農村商業銀行貸款了5.8億人民幣。
更蹊蹺的是,在抵押信息的狀態一欄寫著的“ 全新尚未使用”,讓人不禁浮想聯翩。
剛引進沒多久,用都不用就把機器給抵押了,是有多缺錢才會這麼幹?這波微操差評君實在是沒看懂。
根據知乎網友@水果簡筆劃的爆料,弘芯這個項目賬上的錢並沒有看上去的多,僅僅是在場地建設方面就似乎拖欠了很大一筆錢。
巧合的是,在天眼查也能搜索的到,負責該項目的施工單位環宇基礎工程有限公司確實以合同糾紛的案由,在今年將弘芯半導體和總包商火炬建設公司告上了法庭。
儘管弘芯在之後發出了澄清聲明,表示媒體說的那些都是假的,大家別去相信,但並沒明說,具體哪些謠言是不實的。
到目前為止,光刻機依舊還是處於動產抵押的狀態,在上述的聲明中也沒有解釋5.8億元的資金問題。
此外,網上不少收到了弘芯offer的準員工也在抱怨公司一直在拖延入職的時間。
整個公司似乎在向著暴雷的方向發展。
我們沒辦法知道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差評君也沒辦法下定義,但從這件事情中能看出中國大陸的芯片產業,確實存在問題。
國外的行業媒體也對弘芯這樣的企業抱著謹慎的態度,他們認為中國大陸在芯片製造方面的資金投入以及人才引進確實是很大的優勢。
但如果沒有足夠大量的基礎人才儲備,而又同時運行幾個大型的芯片製造項目的話,要赶超一線這基本就是癡人說夢了。
雖然我們花了重金請了行業內頂尖的人才,但是基礎的芯片工程師卻嚴重匱乏。
這不是差評君在危言聳聽,大家有渠道的問問學校微電子專業的學生還從事微電子行業的比例就知道了,低的嚇人,優秀的人都去了互聯網行業,這樣怎麼能讓我們的芯片產業活起來呢?
那為什麼我們國家微電子專業的人才都湧入到了互聯網行業,有一個關鍵原因—— 資本。
如今發展的最好的互聯網產業,在場地、設備引進、人才儲備方面並沒有嚴苛的要求,甚至只需要租一間辦公室、有一個不錯的想法,就有投資人提著大桶大桶的鈔票過來,給你投錢。
就比如像前兩年的共享經濟,概念炒的火熱,ofo出來之後更是被資本無限看好,以至於整個行業迅速膨脹。
正因為膨脹的快,資本積累就越快,資本本身是趨利的。在那段時間,只要你有關於共享經濟的項目書,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和投資人把融資給簽了。
再往後,盤子越鋪越大,資本也越吹越大,當市場認清了共享經濟的本質之後,泡沫就破滅了。
不同於互聯網,實體製造業本身並沒有能吹的天花亂墜的好故事,擺在面前的就只有各種各樣的預算表。
人力、場地、研發、原材料、物流、供貨渠道每一個關節都需要靠錢砸開,每一分利潤都賺的明明白白。
最關鍵是它資本積累的速度慢啊,等一家實體企業做大,那邊互聯網企業估計已經膨脹完好幾輪了。
投資方割了韭菜收了錢就跑,無縫切換下一家,這不比製造業香?
而當某個行業的投資者變少的時候,從業者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連飯都吃不飽,谁愿意累死累活去研究芯片?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學微電子專業的,大學畢業之後你留在實驗室和導師一起搞研究,每天累死累活每個月就拿個幾百塊錢的補貼。
而你的同學則早已看破紅塵、剃度防禿,去了每天996 的互聯網公司,儘管也是累死累活,但上手就能拿到2萬、3萬的工資。
基礎人才如果給不到應有的待遇,那他有什麼理由不去薪資待遇更好、工作更輕鬆、技能門檻更低的行業呢?
原本好好的半導體人才,就因為資本的走向而流失掉了。
做芯片就好比建大樓,我們雖然能花錢給我們搭鋼架,但是沒有混凝土填充進來,這個樓依然蓋不好。
這基礎人才的事情估計要通過幾年,十幾年來慢慢修復,可如果弘芯項目就此垮掉的話,破壞力可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大多了。
像蔣尚義博士這樣的高端芯片人才,經過這個事件,還會不會對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有信心呢?
那從台積電高薪挖來的那幾十個高級技術專家,又會怎麼看待大陸的芯片產業?
是不是以後連花錢搭建鋼筋都變得遙不可及了?
這些問題誰也說不好。
目前看起來,芯片產業想好好搞,通過國家主導、政策扶持是肯定沒錯的,當年不論是日本還是韓國的半導體崛起,都少不了這關鍵的一環,光靠某個資本集團,本質是掀不起什麼風浪的。
當年德州儀器想要在日本設立獨資公司,打入日本市場,日本政府提出“ 拿技術來換市場”,德州儀器被迫和索尼組成了合資企業,並在三年內公開了技術專利。
70年代,日本政府還聯合過三菱、日立、 NEC 、東芝、富士通等科技公司,共同攻堅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總投資超過了2.4億美元,通過三年的努力,最後獲得了1210件新型專利,已經能夠和美國技術抗衡了。
40年前的2.4 億美元,真的很難想像了。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2018年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過,中國大陸完全有能力不依靠歐美,獨立發展半導體設計。
不過在芯片製造這塊兒,製程技術的進步並不是說一下子花很多錢就可以做成的,它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經驗的積累,沒法迅速赶超。
試玉要燒三日滿,取材須待七年期。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更是急不得。慎思之、緩行之、徐圖之、有計劃的攻城略地。
不能因為美國掐了我們脖子,就開始想要一口吃成個胖子,否則噎死的有可能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