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學》:細胞也能成為走迷宮高手?
今日,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一支來自英國的團隊分別讓胰腺癌細胞與細菌“走迷宮”。有趣的是,這兩類不同的細胞還真能找到出口。這是為啥?在解釋細胞的特殊尋路本領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科學家們為啥要讓細胞走迷宮。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就想知道細胞如何進行長距離的遷徙。
細胞花了一個多小時,走出了這個迷宮
這對理解胚胎髮育,或是癌症的轉移,都有重要的意義。早期的研究發現,細胞具有一定的趨化性,也就是會依照某種化學分子的濃度梯度進行遷徙。這就好像人想要走出黑暗的山洞,就要朝著光線逐漸變強的方向前進。
然而,簡單的趨化性無法解釋很多複雜的現象。比如有時細胞需要長途跋涉,前往身體的另一端。難道身體的兩端之間,有著嚴格的化學分子濃度梯度嗎?顯然,這是不現實的。另外,細胞的遷徙道路並非是“直達”,路上還有很多岔道。它們又要怎樣找到正確的道路,避免誤入歧途?
細胞不但能走出迷宮,還會尋找最短的路徑(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時間,藍色代表進入迷宮的早期,紅色代表後期)
基於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們對“趨化性”模型進行了優化,指出細胞可以將周圍吸引它們的趨化分子進行降解,人為創造更強的濃度梯度出來。打個比方,比如某種細菌會從糖分子濃度較低的地方,移動到糖分子濃度較高的地方。但如果周圍糖分子的濃度都很高,沒有明顯的高低,它就無所適從,失去了前進的方向。但要是它一邊走一邊吃,走過的道路上,糖分子的濃度就會變低。這樣一來,它們就知道,繼續往前走,才能吃到更多的糖。
兩種不同情況的模擬。上圖為簡單來自環境的濃度梯度,下圖為降解趨化分子後自發產生的濃度梯度(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濃度,紫色為最高,白色為最低)
實際觀察到的細胞運動情況
研究人員們表示,這種通過降解趨化分子來自尋道路的做法,比起簡單依靠大環境的濃度梯度,可以讓細胞前進得更為主動,也讓長途跋涉有了理論上的依據——細胞不需要全身性的化學分子濃度梯度。它只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隨時產生驅動其前行的濃度差即可。
而且,這個模型還能解釋細胞如何選擇正確的道路,這正是最初科學家們讓細胞走迷宮的原因。理論上說,如果在細胞面前有兩條同樣的開放式道路,它們會自我達成平衡,做到兵分兩路——前往其中一條路的細胞多了,這條道路中的趨化分子總體水平就會降低。這樣一來,細胞就會被另一條道路里的趨化分子所吸引,達成微妙的動態平衡。
而如果前方有一條是死胡同,裡頭的趨化分子會很快被先頭部隊所降解光。這樣一來,後續的細胞就知道此路不通,紛紛轉向正確的道路。
通過感知趨化分子的濃度變化,細胞可以自行規避死胡同
死胡同越短,細胞能越快做出判斷
死胡同越長,細胞也越容易迷路……
更神奇的是,由於趨化分子本身會向四周擴散,這些細胞在道路的分支處,就可以提前對其進行降解,並由此判斷出哪一條是死路。研究人員們也指出:趨化分子的擴散速度越快、細胞本身移動的速度越慢、或是死路越短,細胞做出正確判斷的機率也越高。
要掌握了訣竅,再复雜的迷宮也沒問題
綜合來看,研究人員們指出由細胞自行產生的趨化分子濃度梯度,能讓細胞高效在復雜的道路中穿梭。如果能理解細胞如何與其他細胞、趨化分子、以及所處的環境進行互作,就能更好地理解細胞在體內的遷徙。這能幫助我們搞明白很多生理髮育過程,以及像癌症轉移這樣的病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