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感染新冠病例意味著什麼?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在一份郵件聲明中表示,在此研究結果出爐之前,人們都相信新冠肺炎康復者對再次感染有免疫力,然而,現在有明確證據表明,一些患者在幾個月後抗體水平下降了。福克斯新聞24日援引一些傳染病專家的話表示,此前雖然有過關於新冠肺炎康復者可能再次感染的推測,但港大團隊此次的研究結果是第一個經科學證明的病例報告。
這一研究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否會影響新冠肺炎疫苗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新冠病毒會永久消失嗎,還是會像流感病毒一樣與人類共存?該研究結果對今後的防疫工作和疫苗接種有何啟示?
8月25日,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有科研合作的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接受了澎湃新聞專訪,講述了該校微生物學系團隊得出這一科研結果的全過程,並對其中一些疑問做了解答。
對於新冠病毒是不是會與人類共存,金冬雁表示,人類可能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將新冠病毒完全清除,新的結果也顯示,這種可能性越來越低。“它有可能變成和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一樣,不需要其他的動物宿主,在人體裡面常年流轉、自然循環。”金冬雁還指出,或許我們應該把對疫苗的期待降低。
《科學》雜誌25日援引該研究作者之一、香港大學臨床微生物學家Kelvin To的話表示,人們不應該認為一旦被感染,就擁有終身免疫力。但他也強調,研究結果“不應引起恐慌”。
兩次感染,基因排序24處不同
今年3月28日,一名33歲香港男子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出現咳嗽、發燒和頭疼等輕微症狀。4月15日,該男子在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康復出院,8月6日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8月15日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
金冬雁在向澎湃新聞講述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發現這一病例的過程時表示,上述男子二度感染的情況立即引起了香港醫管局和邊境檢疫人員的重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複陽還是其他情況,我們香港大學的同事馬上就去取樣回來進行研究。由於我們的醫療和集控的一體化,很快就把這個病人兩次不同的臨床情況都搞清楚了。”
金冬雁稱,該男子在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時曾在醫院留樣,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的研究人員對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做了基因排序,發現有24處不同——病毒分類學研究顯示,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是3-4月在美國或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的“近親”,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則與7-8月在瑞士和英國收集到的病毒株最為接近。
此外,該患者再度確診後,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因此團隊最終確定其為康復後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陽”。
新冠肺炎“复陽”患者和“二次確診”究竟有什麼不同?金冬雁解釋稱,复陽是指留存在人體內的新冠病毒一直都沒有被清除或清除乾淨。大多數情況下,复陽是患者檢測結果呈陰性之後,又發現了一些病毒呈陽性,但一般這時檢測出來的病毒載量都很低,而且這些病毒大多數是沒有活性的,多是一些病毒的基因碎片。“所以現在對複陽最接近的一種解釋,就是機體在恢復期清除一些被病毒損害了的細胞的時候,病毒的基因(核酸)被集體免疫攻擊後的碎片被檢測出來了。”
金冬雁表示,這一次確認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其第一次被感染的病毒細胞已經被完全清除,繼而再次感染了不同病毒毒株的新冠病毒。這就屬於第二次感染,而不是複陽。
無症狀有傳染性,但高度傳染性時間縮短
患者的第二次感染有兩個明顯特徵,一個是其具有無症狀特點但仍有傳染性,另一個則是其傳染窗口期縮短了。
金冬雁指出,如果不是該患者在入境時被檢測出呈陽性,沒有人會發現他再次感染了新冠肺炎。這是因為上次感染之後的免疫記憶還在,新冠病毒可以進入人體,但沒有進入其肺部,顯現出症狀。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報導,人類的免疫系統是抵抗感染的一道防線。免疫系統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先天免疫反應,但先天免疫反應還沒有學會識別新冠病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依靠適應性免疫反應(也稱獲得性免疫或特異性免疫),它包括生產可黏附到病毒上並阻止病毒傳播的靶向抗體細胞,以及專門攻擊被病毒感染細胞的T細胞,稱為細胞反應。如果這種適應性免疫反應足夠強大,那身體就會對感染有記憶,在未來提供保護。
研究團隊表示,在該患者二次感染之後,病毒主要出現在鼻腔,肺部和呼吸道氣管幾乎沒有檢測到病毒。“因為我們鼻腔防止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是黏膜免疫,而新冠病毒感染後所產生的黏膜免疫記憶較弱,所以第二次感染時,鼻腔裡會復制出比較高濃度的新冠病毒。”金冬雁補充道。
正因如此,患者如果打一個噴嚏,可能就把高濃度的新冠病毒傳播出去了。但也不用過於擔心,“在第一次感染的時候,(入院)10天內患者都沒有出現抗體。但在第二次感染之後,患者(入院)5天內就出現了抗體。”金冬雁告訴澎湃新聞,這表明,該患者在第二次感染之後,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時間縮短了,也代表他具有一定的再次免疫能力。
耶魯大學免疫學教授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博士分析,這顯示出新冠病毒感染帶來的免疫力雖然沒有阻止這名患者的再次感染,但是它在保護患者不出現新冠症狀方面仍然顯示出了效果。
抗體如果會消失,疫苗還有用嗎?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發布的研究結果特別提到,該患者在二次確診後,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以往就有證據顯示,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的抗體水平會在其感染數個月後逐步下降。
今年6月,重慶醫科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自然·醫學》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輕症患者恢復期,免疫抗體普遍會在2至3個月內出現顯著下降。7月12日,德國科研人員發布的一項調查也表明,患者在痊癒後仍有可能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這次的研究結果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擔憂,由於疫苗的原理正是令接種的人產生抗體,那感染新冠肺炎康復後的人體內的抗體效力能持續多久?接種疫苗還有效嗎?
金冬雁認為,這次二次確診的無症狀患者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疫苗實際上可能不能防止再次感染,特別是完全防止再次感染,這可能做不到。”金冬雁表示,如果我們打疫苗或者一些經過初次感染的人,在下一次被感染的時候,不會再表現出任何症狀,這也達到了我們接種疫苗的效果,即防止重症患者的出現。
“當然最好的疫苗是讓人不得病,但這次的研究結果可能會讓我們降低對疫苗的預期,因為康復者有可能再次感染,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再次感染時症狀減輕。”
如果疫苗不能發揮我們原本預期的作用,那麼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那樣,每年都肆虐人間?金冬雁表示,據現在的推測來看,可能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流感疫苗每年都打,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病原體變化了。新冠病毒現在還不是這種情況,因為這位患者第二次沒有出現症狀,跟他的免疫保護作用有關,所以雖然感染他的病毒毒株變化了,但是他仍然受到了保護,這一點跟流感病毒是有差異的。”
不過金冬雁也表示,人類很可能要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因為短期內可能沒有辦法將新冠病毒完全清除,現在的結果也表明這種可能性越來越低。“從這一點上說,它有可能變成跟引起普通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一樣,不需要其他宿主,在人體裡面常年流轉、自然循環。”
爭議聲和待解問題:香港病例有普遍意義嗎?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這一研究結果公佈後,許多國內外醫學專家均表示,還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美國傳染病協會主席、俄亥俄州阿克倫一家醫院系統的傳染病主席托馬斯(Thomas File)24日告訴彭博社,再感染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在第一次感染髮生多久後會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呢?
此外,對於如何防止再次感染也因人而異,可能取決於患者個人,他們的免疫系統、患者在第一次感染時是否出現症狀,以及他們再次感染時接觸的病毒的性質。
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家安吉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在寫給《科學》雜誌的一封郵件中表示,她不同意這對疫苗和免疫力有巨大影響的說法,“因為研究中描述的患者可能是一個罕見的例子,只是表明人們對第一次感染沒有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
《科學》雜誌撰文稱,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項實驗中,在第一次感染期間產生較弱的免疫反應的參與者最有可能再次感染。劍橋大學病毒學家夏洛特·霍爾德克羅夫特(Charlotte Houldcroft)表示,也許香港這一病例的情況就是這樣:在該患者第一次感染時出現輕微症狀,中和抗體滴度低,因而更容易再次感染。
然而這些僅僅是猜測,我們仍需更多樣本進行研究,才能得出結論。金冬雁也稱,到底這個案例有多普遍,是有10%、50%還是80%的人是這樣,我們不得而知。“這只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例子,足以引起重視。”
彭博社8月24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緊急項目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記錄像香港這樣的案例很重要,但不要匆忙下結論。她表示,需要進行長期跟踪大量病例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康復患者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反應的強度和持久性。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此前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表示,接下來將會研究個案中抗體消失,以及二次感染的原因。
澎湃新聞記者張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