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組裝化學層可防止鋰金屬電池因枝晶生長而失效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其開發的一種將鋰金屬摻入陽極的技術,有望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藉助“自組裝層”來解決困擾研究人員已久的一個問題——幫助鋰金屬電池保持正常的工作。此外通過將銅和石墨換成純鋰陽極,不僅能夠催生10被容量的電池、還可極大地改善充電速度。
(圖自:PSU)
當電池在快速充放電、或寒冷條件下使用時,便有可能在陽極上形成可能導致內部短路、甚至起火報廢的枝晶。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的王東海教授表示:“鋰金屬電池是繼鋰離子電池之後的下一代產品,其採用了純鋰陽極,具有較高的能量密度,但也存在枝晶生長、效率低下、以及循環壽命短等問題”。
此前已有研究團隊想到用納米管薄膜等方案來克服枝晶問題,但王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開發一種可併入電池的保護層,以保護鋰金屬的使用壽命。
據悉,新電池架構主要引入了沉積在銅薄膜上的電化學活性分子“自組裝層”,能夠有效避免鋰電池中枝晶的生成。
電池充電後,鋰會與沈積的銅薄膜上的電化學活性分子層接觸,從而啟動一個過程,讓部分鋰在頂部分別並重新形成,以保護其免受枝晶的影響。
王教授指出,這套方案的關鍵,就是對化學分子進行調節,以使之能夠在表面上自組裝。它可在充電時提供良好的固體電解質界面,為鋰陽極提供保護。
測試表明,新型電池可在數百個充電週期內保持其功能。而自組裝的特性,使之能夠在分解後又自發重整。
相信通過進一步的工作,其有望為電動汽車、無人機、以及一些用於低溫水下等環境中的設備提供長期可靠的動力。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期刊上。
原標題為《Low-temperature and high-rate-charging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an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onolayer-regulated inte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