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汽油車“續一秒”,韓國人說我也有份
身處這個視電動如魔法的時代,依然有人對內燃機技術念念不捨。不光是有,且有很多。看過許家印老闆投資的千萬級超跑柯尼塞格,如何用高度電氣化的Freevalve 系統做到驚人性能,你應該知道:內燃機的動力和效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吸入空氣的能力。
普通的機械氣門正時系統,進氣門開啟動作是定死不變的,但內燃機在不同工況下所需的理想進氣量並不相同。這對矛盾使得設計時必須兩頭考慮,這限制了內燃機綜合表現——動力和效率——的提升。
最最基本的凸輪軸氣門正時系統長這樣,發動機曲軸(最終輸出動力的軸)轉2 圈,上面的凸輪軸轉1 圈。氣門由凸輪軸上的凸輪凸起部分頂開,這樣氣門開閉動作就與發動機運轉的相應時機相匹配。進排氣門各自的開啟時段,正好對應四個衝程中的進氣沖程和排氣沖程。
缺點也很明顯,所有東西都是定死不變的。如前面所解釋的,面對不同工況下的不同需求,“不變”不是好事。
別急著說自己看不懂,放心,即便你完全不懂內燃機的四個衝程,也並不影響你了解可變氣門技術的神奇——本質不過是工程師們大開腦洞,用奇思妙想攻克空間幾何問題。
可變的開門時機
雖說四個衝程中,進氣-壓縮-做功-排氣,進、排氣都有對應的衝程,但真實的進排氣動作時間並不與相應衝程100% 對應。因為在高轉速時,各個衝程時間極短,我們希望進氣門早一點開、排氣門晚一點關,進排氣門有一點點時間是同時開著(術語叫氣門重疊角),這樣可以讓此時的進氣更充足、排氣更徹底。然而在低轉速時,進排、氣時間都很充裕,氣門重疊角又不宜過大,否則進氣門吸進來的空氣又被同時開啟的排氣門排出去了,導致進氣不足。
(overlap:真實運轉中,進氣門與排氣門開啟會有很小的重疊)
這樣就產生了第一對矛盾:高轉速時氣門重疊角要大一點,低轉速時又需要減小重疊角。落實到氣門動作上,大重疊角需要進氣門開啟提前一點,小重疊角則需要進氣門滯後一點。
於是為了實現兼顧,可變氣門正時系統VVT被發明出來。人們在原有凸輪軸基礎上,在凸輪外側安裝了一個可旋轉一定角度的相位調節器。進氣門凸輪軸相對於整個正時系統的角度可以變化,進氣門開啟的早晚時機也就可以調節,從而實現可變的氣門重疊角。
VVT 用於進氣門的效果最明顯(下面其他可變氣門技術同理),後來也開始在排氣門上應用VVT,進、排氣兩側都有VVT 的系統,就會被稱為雙VVT 或DVVT。現在多數汽車大廠都掌握(或者獲得)了VVT 這項技術,各家命名有所不同,比較著名的像豐田的VVT-i、寶馬的VANOS 等等。
(右上角:VVT 實現氣門重疊角可變)
可變的氣門開度
與可變氣門正時要解決的問題類似,基礎的機械氣門結構,氣門打開的幅度(術語叫氣門升程)是固定不變的:凸輪的物理凸起有多高,氣門就會被“頂開”多大。
但不同的工況下,內燃機所需的最佳充氣速度是不同的。比如低轉速時,進氣門開啟時間較長,需要進氣過程盡量緩和綿長,這樣可以讓油氣混合得更均勻,提高燃燒效率;而高轉速時,進氣門開啟時間很短且發動機通常處於高負荷,本來就需要更多空氣,所以需要進氣效率盡可能高、盡快吸入充足空氣。
這又是一對矛盾,設計內燃機需要平衡高低轉速時的需要,妨礙了內燃機進一步提高效能。於是,可變氣門升程系統VVL出現了。實現氣門升程可變,各家有自己的獨門方法,最著名的當然是本田引以為豪的VTEC技術。
VTEC 早在1989 年就誕生了,在今天看來,本田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一個凸輪的形狀是固定的,那我另加一個高轉速專用凸輪不就得了?在傳統結構基礎上,VTEC 增加了一個對應更高升程的“大”凸輪。在更高轉速需要更強動力時,撥動一個鎖止銷,即切換到高升程凸輪。本田以簡單但精巧的純機械結構,輕鬆實現了氣門升程的兩級可調。
(本田VTEC 的基本原理)
憑著VTEC,本田在日系車輝煌的90 年代打造了一系列著名高性能引擎,VTEC 也成了本田粉絲的信仰所在。
幾十年過去,VVL 可變氣門升程已經為多數品牌所掌握,有些還通過各種獨門方法,實現了能夠無極連續調節的可變升程(VTEC 是兩級可調)。典型如寶馬的看家技術Valvetronic、日產的VVEL,用電機控製手段,實現了全程連續可調的可變氣門升程。
基於可變氣門的進氣調節技術,這幾十年來,大體上就是VVT可變正時和VVL可變升程兩大類。在實現了電機控制的無極調節後,繼續優化VVT和VVL的價值已經不大,兩段調節的本田VTEC到今天依然在發光發熱。至於柯尼塞格使用的Freevalve技術,徹底去掉了機械正時傳動,全面由電子系統直接控制氣門,雖然效果拔群,但成本和可靠性難以用於大眾市場。
然而對於一些之前在內燃機領域相對落後的車企,跳過VVT 和VVL 直接研發“新東西”,就是一個劃得來的選擇。
可變的開門時長
2020年,現代在這個時候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可變氣門持續期CVVD技術。這是第一個實現無極調節進排氣門正時與持續時長的氣門控制技術。
可以這麼理解,VVT是調節“氣門開啟那段時間”出現得早一點還是晚一點,VVL是調節氣門開啟幅度的大小,而VVD是調節“氣門開啟那段時間”的持續時長(也就同時控制了開門動作的早晚)。至於C代表的是無極、連續可調(continuously)。
現代這個CVVD 技術,首先是可以變相改變進氣門開啟的時機,覆蓋了傳統VVT 調節氣門重疊角的功能;和VVL 相比,可變氣門升程的根本目的是改變進氣效率、調整單位時間進氣量、最終調節進氣量,而CVVD 可調節的氣門持續時長同樣能達到這一效果。只不過VVL 是改變開門幅度大小,VVD 是改變門開啟的時長。
VVT 和VVL 都好理解,VVT 改變氣門打開的早晚,把對應的凸輪偏轉一個角度就是了;VVL 改變氣門打開的幅度,切換到一個凸起更大的凸輪就好了。VVD 要改變氣門打開的持續時間,而且是無極調節,難道要讓金屬凸輪的形狀連續可變嗎?又不是氣球。
CVVD技術要實現的效果看似複雜,基本原理卻也簡單,但細想你又不得不嘆服“這是咋想出來的”。CVVD技術的基礎原理,可以歸納為“軸心錯位會讓物體旋轉過程的半圈變快,另外半圈變慢,而總體轉速不變”。
(注意:三張圖中的紫色桿是始終同步的)
先忽略掉黃色代表的凸輪,橙色連桿是套在藍、紫色桿上,可以延著藍、紫桿自由滑動。以最左邊為例,當橙色連桿向左偏移,偏離原本的共同旋轉中心,如果以紫色連桿為參考系,你會發現藍色連桿在旋轉到左邊半圈時變慢,轉到右邊半圈時又加快,最終轉完一整圈的用時不變,即藍色桿總體轉速還是與紫色桿同步。
調整橙色連桿偏離原旋轉中心的距離,可以改變藍色桿轉到左側時變慢、轉到右側時變快的幅度(或者說改變轉速差),從而實現連續的無極調節。
現在,把紫色桿想像成發動機凸輪軸,所以轉速是始終穩定不變的;藍色代表著控制氣門動作的凸輪,我們要改變的就是它的運動;上面的左右半圈,對應著控制氣門的半圈和另外半圈。把橙色連桿的旋轉中心向一側偏移,凸輪在旋轉到這半圈時速度就會變慢,控制氣門開啟的持續時間變長;但轉到另一半圈時轉速又會加快,“追上”紫色凸輪軸的轉速,於是同步進入下一個整圈。
總之,就是藉助一個第三連桿的偏移,讓旋轉過程的其中一半減速,轉到另一半時再加速(或者反之),所以整體上還是能保持每一圈同步。但氣門控制只與其中的半圈相關,所以控制其中一半的轉速快慢,就可以調整氣門開啟持續期的長短,並且可以做到無極連續可調。
把上面那張動圖,改造為現實中的發動機結構,CVVD 的核心部件就出來了。
與我們熟悉的VVT、VVL 系統相比,現代開發CVVD 技術的時代畢竟更近,所以CVVD 第一個做到了氣門持續時長的連續可變,實現更為接近理想化的發動機進氣控制。
CVVD的實際裝機效果,按照現代的官方數據,動力輸出增加4%、燃油效率提高5%、排放減少12%。看上去似乎不多?請注意這僅僅是增加了一套CVVD部件便獲得的效果,增加的重量和成本很小;由於是純機械系統,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也有所保證(發生故障的唯一可能就是機械損壞)。
不管是各類VVT、各種VVL還是新生的VVD,可變氣門控制技術有一個共同特點:賬面提升數據看著不大,但能對全工況都有改善作用。有些新技術紙面效果顯著但應用工況較窄,有些新技術紙面不驚人但惠澤全工況。所以包括CVVD在內,可變氣門技術必然是與其他類型的發動機技術一道使用,比如直噴、比如阿特金森循環、比如EGR廢氣再循環等等。
在全面電動時代到來之前,人類追求理想熱機的道路,就是由這樣一點一滴的進步攜手壘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