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芯片有信心在5年達到70%自給率
近日,國務院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中國芯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這受到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去年中國國產芯片自給率不過30%,5年內要提升到70%,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有不少人沒有信心,覺得這個目標很難實現。要是在10年前,筆者自己也會認為這有些不切實際。但今天,我很有信心。
中國芯片產業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讓國人十分揪心,而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的限制,讓華為等優秀的中國企業陷入巨大的困難之中。芯片目前是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每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美國現在不讓賣了,我們就是想買也買不到了,提高自給率是華山一條路,根本沒有別的選擇。因此,國家的決心是非常堅定的。這也是我信心的最大來源。
差距是客觀現實,但還要客觀看待這個差距是如何造成的。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方面,當年的決策者對芯片產業做出評估後,得出基本判斷,認為這個產業投入大、技術要求高、競爭對手又過於強大,因此沒有把芯片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在早期對芯片產業的投入和關注度就不足。當然,這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一個無可厚非的選擇;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市場面對的更多是世界各國芯片企業的傾銷問題,並不存在買不到芯片和封鎖的問題。
但在這個時期,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它們都在芯片產業做了相當大的投入。我國台灣地區從1985年,也開始推動發展芯片代工產業,在歷經數十年的耕耘之後,日本、韓國和台灣地區,都得以在全球芯片產業佔據一席之地。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但歷史遠未終結。中國今天依據新的國內外形勢,做出戰略調整,並不晚。芯片產業發展固然很難,但關鍵看有沒有決心,有沒有投入,有沒有市場。
首先,從這幾年的經驗看,只要中國下決心攻堅的芯片領域,都有不錯的表現。比如,在芯片設計領域,華為海思的手機芯片,中興微電子的通信基站芯片,都已達到世界先進甚至領先世界水平。在存儲芯片領域,3年前中國基本沒什麼地位,現在已經超過全球份額的5%。目前我們的差距主要在晶圓製造領域。
其次,當前的國際環境已發生變化,美國不斷利用其在全球芯片產業的優勢地位對中國進行封堵。這也讓全社會逐漸形成了強大共識,對於芯片這種卡脖子的核心產業,必須要有主動權,不能再受制於人。按中國以往解決從基礎建設到民生問題的經驗,只要從政府到產業界形成共識,都能取得重要突破。芯片產業也將是如此。對產業界來說,芯片製造曾經是大投入,但未必有高回報的產業,而隨著中國終端產業的成熟,對於芯片需求量越來越大,芯片製造也正成為一個大投入、大回報的產業。對政府來說,已經印發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供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再次,資金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當年專業人士陳進回國做芯片,由於得不到資金支持,不得不用假芯片展示,導致身敗名裂。現在除了政府的產業資金支持之外,資本市場對於國產芯片支持也已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最近中芯國際、寒武紀等芯片企業上市,都籌集到了大量資金。截止到7月5日,中國半導體企業2020年的融資額約1440億元人民幣, 僅半年時間就達到2019年全年的2.2倍。
最後,市場對於國產芯片產業的信心正在逐漸增強。曾幾何時,中國的終端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高投入的芯片即使做出來也很難有客戶,國產終端品牌也往往標榜使用國際知名公司配件。如今隨著產品技術的提升,無論是電腦、服務器、手機還是智能產品,中國在終端領域已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民眾對於國產配件的接受度也已經很高,華為的麒麟芯片、京東方的屏都讓大家認識到國產配件的可靠性。同理,對於國產芯片,民眾和產業界的信心也在增強,如果能製造出質量過關的芯片,市場的接受將不是大問題。
綜上所述,芯片自給率的提高將是水到渠成的事,國家既然提出了5年提升到70%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環球時報作者項立剛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