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營收3個季度過百億企業數字化已迫在眉睫?
8月21日下午消息,十年前,馬雲堅信雲計算是大勢所趨,於是重金下注。十年後,阿里雲的季度營收已突破百億,且穩居國際3A陣營。昨日,阿里巴巴公佈2021財年第一季度業績,總營收1537.5億元,同比增長34%;淨利潤464.4億元,同比增長143%。
其中,雲業務季度營收123.45億元,同比增長59%。截止本季度,阿里雲已連續三個季度營收超過百億元。
增長引擎:公共雲、混合雲發力
對比最近5年數據,在2016上半年時阿里雲營收為23.09億元,到2020年的245.62億元,五年間增長超過10倍。
從曲線圖上看,阿里雲的營收漲幅較為明顯,在2018年下半年突破百億營收後,於2019年下半年實現200億營收。
財報顯示,阿里雲該季度營收達123.45億元,同比增長59%。本季度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公共雲及混合雲業務,並反映來自每位客戶的平均收入增長。在金融、零售、公共服務和互聯網領域,阿里雲均獲得市場第一。
不久前,市場調研機構IDC 公佈了2019年下半年中國關係型數據庫市場廠商份額數據。報告顯示,在公有云模式中,阿里雲市場份額達50.7%,位居國內第一,超過2至5位的總和。而在公有云+傳統部署模式下,阿里雲也首次超越老牌傳統數據庫廠商,位居首位。
另一組數據來自Gartner。Gartner發布了最新雲廠商產品評估報告,在雲計算大類中,阿里雲以92.3%的得分率排名第一;在存儲和IaaS基礎能力大類中,阿里雲位列全球第二。另據國家相關採購中心數據顯示,阿里雲位列國家機關雲計算採購市場第一,份額已經超過50%。
未來方向:基礎、中台和生態
今年上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引發全球公共衛生革命的同時,也讓更多企業意識到雲計算、人工智能的重要性。
今年6月,在2020阿里雲峰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經此一“疫”,原本需要3到5年的數字化進程,將在未來1年之內加速完成。
張建鋒認為,阿里雲歷經11年的堅定投入和發展,早已演進成一朵不一樣的雲,不僅提供了雲代表的新型計算架構,更是誕生了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兩者深度綁定,形成一個整體,為政企提供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
他將架構與系統比喻成PC和Windows,兩者更像是一個組合、一個整體且缺一不可,“前者提供水電煤一樣的算力基礎設施,後者如同新時代的Windows,讓企業可以面向大數據、面向智能、面向IoT、面向移動化,快速開發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所有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張建鋒還首次提出了阿里雲再生長的三大方向:第一是做深基礎,要將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第二是做厚中台,將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第三則是做強生態,基於雲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除此之外,疫情還催化了這些新技術的採用。據透露,國內大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太保壽險、立白、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企業,基於“雲釘一體”的基礎設施,開發了企業應用。目前,釘釘上已聚集超過20萬企業應用開發者和1500萬家企業組織。
城市建設:30餘城引入城市大腦
除了搶占足夠的市場份額外,阿里雲在基礎設施領域正在加大投入。今年7月,阿里雲宣布新增三座超級數據中心,新增超百萬台服務器,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帶。
就在此次財報發布的前一天,阿里雲宣布將全面服務北京城市大腦建設,圍繞城市治理現代化及首都核心職能,相繼落地環境保護、智慧社區、交通治理、智慧商圈等場景。
北京城市大腦,首先要解決的是交通擁堵難題。目前,北京常駐人口超過2000萬,居民的出行需求與公共交通規劃影響著通行效率。在引入城市大腦後,將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視頻識別等技術完成智能化環境監測改造,試圖解決這一難題。
早在4年前,阿里雲在杭州市發布了首個城市大腦。此後,城市大腦逐漸從交通領域擴展到多個城市場景。今年6月,城市大腦升級到3.0,強化了感知能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交通、醫療、民生養老、公共服務等全部城市場景的智能化決策。
根據阿里雲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已有30多座城市引入了城市大腦,包括杭州、北京、上海、鄭州、海口、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吉隆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