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論稱超新星爆炸曾引發泥盆紀晚期地球上的滅絕事件
根據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本週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附近一顆恆星的超新星爆炸可能在數億年前造成了地球上的滅絕事件。這裡研究的事件發生在泥盆紀晚期,”在泥盆紀-石炭紀邊界附近的滅絕事件中達到高潮”。本週發表的研究中顯示的證據表明,小行星撞擊事件並不是在遙遠的過去導致地球上大量生命死亡的唯一原因。
根據研究,泥盆紀的最後一次滅絕事件,在358.9 Mya左右結束,似乎與平流層臭氧的急劇下降同時發生,“這可能是由於全球溫度上升”。這項研究的建議是,附近的超新星爆炸導致了整個災難性的系列事件,幾乎終結了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
超新星爆炸“可以通過加速宇宙射線造成損害,這些宇宙射線可以提供長達(約)100 ky的電離輻射”。研究人員提出,發生在約20pc的超新星爆炸,超出了超新星的初始“殺傷距離”,仍有可能在我們的星球上“沉澱出一場全面的大滅絕”。
這項研究表明,在泥盆紀時期可能發生了一顆恆星的近地核塌陷超新星(SSNe),而且可能發生了一次SSNe,造成了這一時期多個階段的滅絕,包括Kellswasser事件、Hangenberg事件。研究中顯示的證據顯示與臭氧消耗有關。
以前的研究曾指出,臭氧消耗可能是由火山噴發和大火成岩省(LIP)引起的,但沒有已知的工作探討過這一時期電離輻射的天體物理源。
該研究由Brian D. Fields等科學家撰寫,於2020年8月18日發表在《PNA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