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的彈幕文化源於日本人對卡拉OK的愛?
“彈幕”這個詞本是軍事用語,是廣泛應用於一戰和二戰中的砲兵術語,指以火砲砲彈形成壓制屏障,掩護步兵向前推進的突擊戰術。由於砲彈密集而連綿,幾乎在前線形成了一道彈丸構成的帷幕,因而被人們稱為“彈幕”,在很多對戰遊戲中經常見到。
而現在大家熟知的“彈幕”——在視頻屏幕表面自右向左滾動的網友評論——曾經特指日本一家網站“二次元”“宅”們的狂歡行為。
2006年,日本“二次元”網站——尼科尼科網站(Niconico,以下簡稱“尼科尼科”)上線,推出了一個針對評論的全新設計:評論在影片播放中按下按鈕便會發送,成功的話3秒後就會顯示在屏幕上,使尼科尼科用戶獲得“史無前例”的同時參與感。這讓該網站取得空前的成功,如今尼科尼科是日本最大的視頻網站之一。
據2006年尼科尼科提供給日本特許廳的一份專利保護文件顯示,這一新增功能,定義是“一種即便有許多評論時也能降低評論閱讀難度的顯示裝置”。
在早期尼科尼科的世界裡,可以同時出現100條評論,這大致上是一個評論熱度和視頻觀看體驗的平衡值。但就是100條評論,放在屏幕上遮擋的面積也很大,像極了當時火爆的軍事彈幕遊戲。
2006年風靡一時的《粉雪》MV被上傳後,首次在如雪片般密集的評論中出現“彈幕”漢字字樣,自此,便有人以“彈幕現象”來形容“密集到看不到屏幕的評論”。而在日本率先發明彈幕視頻之後,這種新模式也以燎原之勢迅速傳到全世界,成為了這一屆全球年輕人共享的現象級可視化文化。
對於為何最開始想要設計出這樣的評論功能,尼科尼科網站創始人之一的川上量生在著書《尼科尼科哲學》中寫道,尼科尼科想要提供的是一個人聲鼎沸的街角,人們聚在一起,雖然彼此並不相識,但看著同樣的景象,便能立即獲得共鳴。
隨著彈幕文化的發展,視頻不再是這些視頻網站唯一能吸引用戶的內容。觀眾互動產生的群體感、討論感、共鳴等,也成為了作品的重要“內容”。甚至還有一種現象:同樣的動畫或者影視劇如果存在兩個視頻,那麼用戶會更傾向於選擇彈幕多的那個——彈幕越多,視頻討論的熱度越高,看起來也更加有趣。如今,似乎是彈幕,而非視頻本身,才是他們進入這個平台的真正原因。
專注研究尼科尼科的日本學者濱野智史也表示,雖然這些評論的發布有時間差,但它們都會在視頻時間線的某一個點位出現,這讓觀眾有一種同時與很多人在線觀看的錯覺,參與討論的熱情因此被點燃。濱野還提出了一個“疑似同期”的概念,即不同時間點的網友觀看,會因在視頻時間軸上同一時間段的彈幕評論而獲得“在同一個空間觀看的感覺”,從而帶來更多的現場感,他也認為甚至會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二次創作,為年輕人自己提供暗語,或是視頻創作者提供粉絲應援梗。
“有人問,你們日本人真的這麼孤獨嗎?我要說,作為日本人,我們是抱著興奮的心情,打上wwwwww(在日語裡指代微笑)的彈幕,你問我這是在做什麼?我也不知道,但我只想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彈幕職人(日本對彈幕愛好者的稱呼)harukura告訴記者。
對他來說,“彈幕文化”的深入人心,像極了日本人對於卡拉OK的熱愛。卡拉OK日語的原意是“無人伴奏樂隊”,是日本人60年代對世界的重大發明之一。
為什麼害羞的日本人會發明“卡拉OK”?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不管職位高低,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卡拉OK不是一個人的舞台,而是眾人的狂歡。本來預定的時間總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長,眾人的情緒也隨著延長而愈加高漲。
到終曲時,每個人盡情投入歌唱,就像每個人的頭上都盤旋著“彈幕”,他說。
來源:環球
作者:梁賽玉